
自对无名画会进行整理之后,学者高名潞再次拉近历史的镜头。近日,在798艺术区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开展的展览“中国公寓艺术展”中,他提出了新概念“公寓艺术”,并把七八十年代的模拟公寓搬进了展厅。
在这些公寓的墙上,观众可以看到王鲁炎、秦玉芬、朱金石等艺术家年轻时代创作的抽象画以及许多张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个被称为“还原了当时艺术生态”的展览受到了艺术界各方的好评。
是一次“艺术生态展览”
从文革结束到90年代,很多艺术家在无法公开展览的时候,在自家的单元楼房或大院里举办私人展览,进行艺术交流,这些艺术家很多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分子。哈佛大学博士、理论家高名潞整理了过去三十年,在私人公寓里进行的前卫艺术创作,他将其定义为“公寓艺术”,这次在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做的展览,是这个庞大整理工作中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公寓艺术”。
展览最引人注意处就是展厅中央两间1:1比例的模拟公寓,这是艺术家张伟和李珊当时在新街口和团结湖两处的单元房,约三四十平米,狭窄封闭。公寓内部结构完全复原三十年前的模样:厕所、衣柜、铁熨斗、煤炉等等,更引人注意的是摆满墙壁的抽象画,这就是当时艺术家们办的“展览”。

这两间单元房成了二三十个愣头青艺术家的根据地,其中包括冯国栋、龙念南、李珊、李葳、马可鲁、秦玉芬、朱金石、王鲁炎、张伟等,很多人后来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几乎无一人来自美院,是当时的“在野”艺术家。
“那个时代很浪漫”
展览开幕现场,这些人到中年的艺术家再次聚在了一起,看到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的空间时,他们都惊讶不已。“那个时代真的是很浪漫。”秦玉芬说,因为政府不允许艺术家在外自己办展,他们只能在家里自己动手。她回忆自己当时为了装裱,曾把墙壁粘满报纸,用钢精锅烧水,让蒸汽充满了房间以保持湿度。“经常搞到凌晨4点,底下的邻居老是拿着木棍捅。”她笑着说。
80年代初,有少数几个外国大使在公开场合买不到中国当代艺术品,他们就会去艺术家的家中购买,不过,高名潞否认当时存在市场,“真的买画的情况非常少,而且这些大使只是凭自己个人兴趣买画,并非真正藏家。”不过,外交公寓在当时也成为了据点之一。1985年,这些艺术家在美国人何模乐在外交公寓的家中举办了画展,前来观画的就有启蒙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劳申伯格。
■ 回顾
“公寓艺术”变迁
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艺术家大部分出国,同时,85新潮则开始冲击了美术史,“公寓艺术”慢慢转入“观念艺术”阶段,而90年代初,一些回国的艺术家再次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公寓艺术”,直到画家村之后,“公寓艺术”慢慢消亡。对这个过程的整理,高名潞称分为5个部分,在本次第一部分展示完之后,还将以每月一个展览的形式陆续推出剩余部分,并整理成整体文献。

“公寓艺术”概念的提出得到了业内不少人的肯定。星星画会和798的创始人黄锐认为,高名潞能够在与艺术家的接触过程中挖掘出一些被忽视的历史是有意义的,不过,他也说,他在发起星星画会的时候,和很多艺术家就艺术的社会参与性发生过争执。
■ 声音
高名潞(策展人)
“公寓艺术”现在已经消亡
“公寓艺术”现在已经消亡了,它的作用不可能由现在的画廊承担,尽管在中国还有个别画廊是有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可以调动起来,但大部分的画廊都是以利益为重的。
艺术区也不能算是“公寓艺术”,我个人认为它们只是一排排的房子,艺术家在其中进行群居生活,但是他们共享的不是艺术思考,而是信息资源如市场价格、潮流方向等。画家村还算是半公寓半艺术区的形式,但正因为它夹缝于两种身份中,它才消亡得这么快,之后的艺术区就完全没有独立性了,有的是商业、政治两依附。
“公寓艺术”的那种自由的艺术创作环境还是要指望艺术家本人。我希望能提醒目前艺术界正统、时尚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希望艺术家找到自己的替代生存空间。口述:高名潞
戢大卫(现任水木当代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当代艺术缺乏真诚感
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太缺乏真诚感。艺术的本质是纯朴的,而那个时代,中西方文化刚刚开始冲撞,这些艺术家在无名、无利、无虚荣的期盼的角度下,完全从艺术本身出发来创作。相比当下表面化、肤浅、假革命的当代艺术,当时的艺术只能用“真诚”两个字来形容。所以这次展览不只是学术的,更是社会意义的,我们是要对当下的艺术提出反思。
“公寓艺术”是地下、小范围的,因此就更朴实。这次这些已经多年未见的艺术家再次聚在一起,他们也很为自己年轻时代的创作惊讶,这对艺术家个人来说也是种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