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是黄钢作品给观者的第一感受,气势恢宏的场面和凝重简练的风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多年的艺术修养成为黄钢今天艺术创作的雄厚积累,他的外公已经开始从事收藏;父亲黄能馥是清华美院艺术史的教授,母亲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受家庭熏陶,黄钢从小即对古玩产生浓厚的兴趣,书法字画亦是自小精通,从而比别人更早的获得对艺术的判断力,或许这也是他如今的作品中能够显现出不凡气质和东方精神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他对丝织品、藏经、藏民生活用品、佛像都有极精道的研究,这也同时深刻呈现在他的创作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求和回应
在黄钢的作品中最显著的是他对藏经刻板的运用,从1980年代开始,黄钢便开始收藏佛经雕版等文物,二十余年的经历使他的藏品数量蔚为壮观。通过对佛经刻板材料的挪用和拼贴,将现成品“用作它途”,画面充满了庄重的怀旧色彩,古典氛围中蕴含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方式,艺术家自己对于古典的色彩与传统书法非常尊重,故而在画面的色彩经营上倾注了诸多心思。佛经刻板的运用是对原有作品的运用,这些作品的原创艺术家是佛教圣地的僧侣们,他们或许没有艺术家的创作情感,但是雕刻的过程即是他们净化心灵的过程,佛经刻板沉淀了僧侣们的灵休,传达出佛教的信念。黄钢的另外一种材料的运用是高原牦牛皮箱的皮革,艺术家对皮箱进行拆分后熨平,重新拼接成新的图形。这是对西藏藏民生活的文化描述,隐含着一种文化符号。
材料在此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历史遗存给艺术家的有利资源。黄钢的作品《雪域经书》《雪域佛经》《我的箱子》等即是对材料和个人情感的共同经营,佛经刻板、箱子等现成品自身存在着历史文化记忆和视觉效果,艺术家通过对现成品的调整,加入艺术家的油画语言。此处现成品的运用不同于一般的现成品的挪用,并不仅仅是把现成品的原有的意义和语境取消;黄钢的现成品保留了他们原有的含义和语境,并将此种语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让现成品成为画面本身的一部分。这类作品表明了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藏文化的一种态度,既包括一种虔诚的相互沟通,也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对亲身经历的历史记忆进行自我阐释
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经历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背景构成了黄钢艺术创作的另一条线索,“五角星”“毛”“红色娘子军”等系列作品就是由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思想影响后的创作。文革对于居住在天安门附近的黄钢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从上小学开始经历文革的他,对毛有着特别的感情,反映在作品上却成就了强烈的力量,批判性,现实性与表现力。他的这类作品中缺少了很多艺术家的戏谑心理,虽然是艺术家对政治语意的表达,却多了几分对中国历史的尊重,简练的轮廓透露出沉稳凝重的画面风格。当然,细节之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作品中经常是由镶嵌在西藏经版中的红五星或者是政治人物轮廓构成,构图和谐且饱满,经版意寓东方佛教意境中淡泊而宁静的气韵,而图形则充满革命、夸张的气势,虚实互应,画面充满了张力,既冲突又和谐。
他的雕塑作品“红色娘子军”系列,也是对文革形象的一种回忆和自我阐释。当年的“高大全,红光亮”形象将很多女性身上的女性因素遮住,形成了整个社会红卫兵统一的形象。而黄钢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加入很多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在色彩上,艺术家选取了青铜或者是红色烤漆的处理方式,将当年的娘子军的部分形象保存;在“娘子军”形象的塑造上更突出了女性的特征,或是舞蹈或是拿枪,从衣着到姿态都加入了女性的很多因素。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阐释。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言方式的结合
在黄钢所有的作品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形成了一种历史语言与当代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黄钢的艺术思想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涵盖了现当代艺术创作的美学概念,在他放弃艺术经营之后,便专注于创作。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黄钢所能表达出的是他几十年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将中国历史、现代、当下的艺术都从作品中表现出来。艺术家表示在作品中既包含着对自他自身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文化基础的尊重,亦显示出他将其转化为现代艺术视觉样式的努力。批评家盛葳先生曾经在评论黄钢的作品时说过:从中国古典文化到现代文明发展历程的断层现象已不止一次的在文化界引起争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现代主义的激进哲学,与中国古典文化理想中的“中庸”的一面多有抵触。这一点可以被放到近代百年历史的“中西之争”的大环境中来讨论,在这个背景之下,二者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而我们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将黄钢画面上的两种不同元素看作一对直接的矛盾体,进而证实社会发展历史中的这些文明的冲突。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方式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性,艺术家黄钢从自身多年的艺术经历中思考两者之间存在的相通性。黄钢将两者看作实现同一种人生理想的两个方面,它们分属两个极端,但在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共同的目的。恰是如此,使得黄钢的作品中既充满矛盾冲突,又包含了协调性和完整性。
黄钢在作品中依然延续着他的风格,从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他自身对经历和记忆的阐释,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他自己对作品充满了期待,而面对如今的艺术市场,黄钢的态度却是冷静的。由于多年对画廊与艺术品的经营,他对当今的艺术市场趋向了如指掌,却不会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尽管如此,不少画廊与拍卖行还是意识到黄钢作品中的亮点,竞相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代理他的作品。各种大型展览也不断的邀请黄钢参展,从而黄钢也逐渐的在艺术市场中走红。另一个方面,对于艺术市场的影响,保持艺术家原有的思考与创作思路成为黄钢以后要面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