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2008秋拍首日即遇冷,中国当代艺术品终遭寒流,大部分流拍。接下来的几个专场拍卖,也不复去年的高歌猛进。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中,艺术品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

白南准《大肩膀》- 估价350 万至450 万港元
其实,在9月纽约苏富比秋拍结束后,亚洲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退潮已有征兆,但为增加买气,艺术品市场逆行神话的传说还在继续。人们努力说服自己,艺术品市场有独立于金融市场的一面,并拿1987年股市崩盘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以后,拍卖市场继续繁荣了近两年时间的逆行盛况来自我安慰。但这一次没有奇迹,市场走低难以避免,被称为最后一块安全投资高地的艺术品市场,成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最新例证。
对于艺术品市场逆行神话的迷信,是因市场相对封闭,使其受资本市场影响并不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一般有滞后的现象。梵高、高更、塞尚等人作品的最高价格就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形成的,以至于人们对艺术品独立不依的品质产生盲信。然而随着大量投资进入到收藏拍卖市场,这个小范围的恒定非常容易被打破,特别是2002年以来艺术品价格的攀升导致这个领域的流动性肆虐,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地冲击了艺术品领域的超越性。在收藏家优雅的外套之下,随处可以嗅出概念股铜绿的气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同步性进一步加强,此时指望凌驾于整个市场之上的逆行神话,其可得乎?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基本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资金链一出问题,自然首当其冲遭遇颓势。比照其余在低迷世道还继续创造奇迹的拍卖单品,或可一窥艺术品投资的王道,依然是价值当先。同是此次苏富比秋拍,乾隆玉玺拍出历史高价;而前阵子在雷曼兄弟破产后几个小时,英国艺术家赫斯特的画作,虽同属当代艺术阵营,却因其在艺术史上已被确定的地位,被人以1.11亿英镑接盘。
这不禁让人想起英文词汇curisity,除“好奇”之外,还有“古董”的意思。好奇可以造就一时热潮,要积淀为有恒定价值的“古董”,则不是简单的一个义项跨越就可以做到。当代艺术品所牵引的价格狂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的好奇和追捧而产生的,但是这好奇聚焦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价值,则是件费思量的事情。并不是操控和撩拨人们的“好奇”,一个拥有相对恒定价值的“古董”就可以超越时间的检验压制而成。梵高的作品艺术价值未定之时,会被人拿去糊鸡笼,时下喧嚣的某些当代艺术品,未来可能糊鸡笼都没人要,因为既不透光,也不透气。
和其余市场一样,人们总是乐于关注那些奇迹创造者,而忘了沉默的大多数。艺术品市场看到的是若干年前收藏寂寂无名画家作品的人,财富百千倍地增长,却难以觉察那增长过程中无数换手接盘人们的寒凉之意。日本藏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日指高企时,争相购买世界名画,投资占30%的世界艺术市场份额,而一朝经济泡沫破灭,卖出都是个难题。金融大亨高桥治宪以最高价买下基弗11幅画作,画作送来时公司就已倒闭,还来不及拆封又要贱价转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个教训也并不远,仅在上一轮经济泡沫之前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