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扮傻游戏”的艺术展在北京展出 策展人杨小彦接受本报专访称中国当代艺术“去智化”潮流愈演愈烈
发傻的儿童像大人一样正襟危坐地在台上开着会;浅薄美女的四周纷飞着斑斓艳丽的蝴蝶;中国古典绘画被荒唐改写……近日,一个被命名为“扮傻游戏”的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天画廊展出。
“扮傻游戏”艺术展分别在北京和韩国首尔展出,囊括了南北二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画作和雕塑。在这场“游戏”中,人物形象不是发傻发狂,就是面目模糊,不管是婴儿形象,还是成人形象,都透着一股荒诞的气息,别扭、可笑、无聊,有的令观者忍俊不禁,有的甚至令人内心不舒服,但是从视觉冲击直到内心冲击,这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张力。在“扮傻游戏”艺术展策展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看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当中,有一种潮流愈演愈烈,那就是“去智化”以及在这去智化的强力推动之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偶像狂欢。
“婴儿现象”
明知身不由己却依然自以为是
作为一位视觉传播学者,杨小彦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中奇特的现象,而其中之一就是“婴儿现象”。很多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以儿童为题材,但其实画的却不是真实的儿童,而是以“儿童”作为隐喻表达一个更大的主题,具有奇特的面具意义。在本次展览中,“婴儿现象”第一次被明确地提出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美院油画系老师郭晋便开始画儿童,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符号化的婴儿与儿童系列,从而推动了以“儿童”为核心形象的艺术潮流。杨小彦说,“我想郭晋希望在这种似乎幼稚的形象中寻找到一种原生状态,一个成长之前的彻底的撒泼,一种革除成人社会世故的情感。他后来始终在发展这种感觉,但是,直到今天,郭晋从来没有让他的"孩子"真正长大,而只是不断地改换这些"孩子"的活动地点,让背景增强画面的虚拟感。郭晋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恍惚的疏离,一种偏离主流趣味的思考,一种拒绝集体主义美学的姿态。”
在此次艺术展中,画家唐志冈的作品是杨小彦最为推崇的,被视为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次展览中,有唐志冈两幅表现开会的版画《儿童开会》、《中国童话》,能够体会到艺术家内心深处所潜藏着的那一股执著、强烈而不无偏激的批判冲动。
杨小彦认为:“我特别要指出唐志冈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典型的梦魇般的超现实氛围,这些氛围初看似乎只是艺术家个人的一种幻觉,但实际上,同样氛围却异常真实地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让我们在一瞬间的恍惚中,把自己置换成唐志冈画笔下发傻的儿童,明知毫无力量,明知身不由己,却依然自以为是地去表态、演讲、投票,去天真烂漫地瞎想。我甚至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其实都是唐志冈所描绘的儿童,排着队,瞪着眼,发誓要把游戏进行到底,而不管这游戏是扮傻还是真傻。”
“成长现象”
拒绝成长刻意与上一代人拉开距离
以卡通风格的绘画在2004年以后非常泛滥,甚至成为年轻一代非常重要的风格表征,曾引起过美术批评界的议论甚至批判。对于用“卡通一代”来描述这种艺术现象,在杨小彦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有人以为我们在疯狂地学日韩,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他把这归结为“成长现象”。
他用画家江衡的作品来解释:江衡所推出的浅薄美女是“拒绝成长的物欲偶像”,生活在自我想象的优美和亮丽当中,睁着一双明亮却毫无性格的媚眼,在斑斓的蝴蝶包裹下,把泛滥在人们四周的物欲,转变成人人都可以触摸的青春偶像。而刘飞的女人系列是一个女性在傻笑地做着各种动作。女人希望生活在十二三岁,对这个社会有浪漫、的幻想,将时代跟成人社会区隔开来,是一种微妙、开玩笑的抗拒。
在80后年轻艺术家宋洋的作品中,那些刁蛮的坏女孩,令人读到一种可怕的像细胞复制那样增长的孤独。李昕精心描绘一系列噩梦中的少年形象,明确道出了新一代艺术家内心永无平复的成长创痛。物欲偶像在陈飞那里变成婴儿肉团,残酷的爆裂,又非常开心。钟飙通过图像拼接把这个社会的视觉次序搞乱,拳头和林立的大楼放在一起,顶起一个个扑腾的人。罗珲笔下的罗珲式的标志性形象,郁闷和快乐同时并存……
杨小彦认为,70后、80后艺术家在比较物质化的环境下长大,但同时他们与成人社会处在有意思的冲突当中。他们的绘画不仅有视觉背景,如卡通、日本动漫、流行广告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风格表面上颠覆了老一辈艺术家所谓成熟的、写实的风格,背后潜藏的是拒绝成长的心态。通过这种方式,和上一代人拉开距离,寻求自己的个性,又不可能以一种非常狂暴的方式去颠覆,于是,最终形成这种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