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工作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人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已经很活跃,我们碰到了杨滨先生,张锐先生,刘山先生等等这样的成熟的藏家。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当代艺术收藏还是非常陌生的领域。而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也使一部分大众在还没有认识到当代艺术的真正魅力时,就被一些不理性的商业操作错误地引导。现在市场慢慢冷静下来了,那些纯粹将当代艺术当成短线投资媒介的所谓“藏家”开始对于自己所收藏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产生怀疑,而真正的藏家在这时候也逐渐显示出他们的作用。”
——李小倩
研讨会参与人员:
陈丹青
淡勃
李小倩
刘山
黄笃
王鲁炎
杨千
张子康
张锐
张子康:首先得感谢,这次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想这个展览是做不好的。如果这样的展览能够每年办一次的话,会有一定的力量。假如就我们一个美术馆,或者借助个别藏家的力量,对艺术的推动作用还是比较小的。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我们联合起来把服务的事做好,这样的联合行动更能被社会关注。这次展览是一个纯粹的公益性展览,主要是推进公众对当代艺术收藏的理解,因此更主要的是对众多支持者的感谢。
黄笃:我们在讨论展览的时候,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一个特殊时期,正好遇到艺术市场寒冬期,还有金融风暴袭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下,做这个展览,最重要的还是给人一种信念。
按照以往的经验,国外的藏家收藏的艺术品,对人们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影响很大。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尤伦斯,再一个就是乌里·希克,只是在国外介绍得比较多一些,在欧洲像麻将展,尤伦斯的收藏等等。我想如何把中国收藏家介绍给中国的观众,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考虑展览的时候,还考虑展览的主题,让它不像以往那种历史的叙事,或按历史归类,我们希望打破教条化的带有政治性的叙述,我们有历史因素、艺术史因素,但同时不被艺术史所束缚,我们在布展的时候,尽量让展览鲜活起来,让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鲜活起来。于是我们就用了比较通俗易懂的主题——艺术的魅力。
我们主要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及其收藏,收藏的概念不局限在中国艺术家里。除了介绍藏家的发现、判断、欣赏和价值以外,重要的还有就是把机构也带进来,比如像今日美术馆,雅昌这样的机构收藏。我们还从画廊借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作品,因为这个空间本身需要一些特别大的作品才能撑起来。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艺术家手里借了一些作品,比如王鲁炎、杨千等,构成整体的展览。这个展览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我们希望将来能做成一个关于收藏的双年展,我想把整个系统整合在一起,给观众、给城市里边带来一种鲜活的文化力量。
李小倩: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收藏,对我们工作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人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已经很活跃,我们碰到了有杨滨先生,张锐先生,刘山先生等等这样的成熟的藏家。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当代艺术还是非常陌生的领域。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使一部分的大众在没有认识到当代艺术的真正魅力时,就被一些不理性的商业操作错误地引导。现在市场慢慢冷静下来,那些纯粹将当代艺术当成短线投资媒介的所谓“藏家”开始对于自己所收藏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产生怀疑,而真正的藏家在这时候也逐渐显示出他们的作用。
对于收藏当代艺术来说,要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收藏体系,还需要比较长的过程。而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各方面机构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建立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中邀请各机构共同参与的初衷。作为今日美术馆,我们是一个公益性艺术教育机构,是普通大众和专业艺术界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义务去做一些推广和教育的工作,也有义务对当前艺术界的问题做出反应,将真正的好艺术,以及理性的观念传达给大众。这次展览就是对当代艺术收藏做出的一个回答。
张锐:从2002年底,我开始比较规模化地收藏当代艺术作品。那时候市场没有完全起来,正处在初步形成阶段,过程当中买了不少作品,然后当市场形成之后,价格节节攀升,我当时心里边就很愉悦,我相信谁看到这种情况心里边都窃喜。在家里边我就得把市场上最值钱的都摆出来,我看着高兴,为什么?这是一种成就感。如果你的品位再提升的时候,你就不愿意用这些东西再来彰显自己,好像炫耀似的。所以我家里边布置这些作品的时候,几乎两、三个月就被调整,慢慢调整到现在来的人都不知道它是谁的,我特高兴,因为艺术是要给人新鲜的刺激的。因为这里体现了我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纯粹让人看了一场“货币战”。
我现在收作品的时候,坦率地讲,不管是哪个国家的 ,总而言之我有两个标准,一个我喜欢,一个我负担得起。对于我的经济负担能力来讲,最贵最贵的我买过二十万美金的作品,但是其他高价艺术品跟我可能是擦肩而过,没有缘分,我在那个时代没有抓住那么好的机会,但是我从不后悔。我认为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每天都有新鲜的艺术,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发现那些能够打动你、刺激你的这种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