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80后”艺术青年的青春市场
                            
日期: 2008/12/31 9:42:2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早在1982年,托马斯·弗兰克就在《酷之征服:商业文化、反文化与嬉皮消费主义的兴起》中说,“二战”后流行文化的最大变革,就是抛弃了拘谨正派的中产阶级中年意识形态,将青年和叛逆尊奉为美:“麦迪逊大道脱下了它的法兰绒大衣,一头扎进了牛仔裤、皮夹克、锁链、摇滚乐和青少年派对中去。所有的反叛,都和那个巨大的青少年消费市场紧密关联,要想打开他们的钱包,必须给予青少年亚文化以相当的合法地位并掌握其文化语言。”

三池崇史作品


仿佛为了证明这个论断,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削弱了财阀与跨国公司对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控制,也丰富了新一代日本人的人生选择,造就了从三池崇史到Nigo等日本“漫画一代”在流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而今天,以“80后”为代表的中国青少年在时尚、消费领域有了相对的话语权后,也最终开始在迅速全球化、资本市场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李博说他是个“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在初中看了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写的凡高传《渴望生活》,然后就觉得“特激动,感觉画画是件很牛的事情”。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减退,在今年的欧洲之行中,李博曾在马德里普拉多艺术馆里逗留了3天,说自己能够在提森·波尼米萨博物馆里看莫里蒂亚尼回顾展时,“居然把自己看哭了”。最终,在初中三年级的一个早晨,李博下决心投考美院附中,结果自然是曲折不断,把青春期弄得和一行狂草书法一样。“父母不同意,就在家抗争,用脑袋去撞墙。结果后来没考上,上了132中,就是后来的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觉得没劲,然后退学。接下来接连读了3所普通高中,带着全班旷课,顶撞老师,结果都被开除,连续两年都没有画画。”最终,李博找了一个美院老师开的绘画班安顿下来,并于2002年如愿以偿地进了中央美院。
“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开始逐渐了解当代视觉艺术,看乱七八糟的国外设计类杂志,比如英国的《ID》和日本的《IDEA》。平时课也上得少,打了不少零工,拍服装、做电影后期什么的,结果就是积淀了很多杂驳的东西。”12月初,在北京现在画廊的个展《啵儿一个》仿佛是李博最近一年来创作的总结,他称自己的作品为“绘画装置”,灵感来自在美院壁画系时接触的各种材料:先拍摄照片,然后放大,绷在画布上,开始在每个局部盘绕棉绳、花边,再用丙烯刷白,使得画面有特殊肌理效果,用喷墨打印,最终用绘画方式找补。一张1.5米×1.5米的作品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劳动强度下,需要一个多星期,成本高达3000元左右:“摄影作品本身太‘冷’,作品处理的后期完全是一种化学变化,不像绘画,有笔触,有肌理,给人温暖的感觉。”李博指着工作室中央放置的两张未完成作品对我说。

房方


“80后”的井喷年代与投机
当然,年轻人的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年轻的艺术。1977年出生的星空间画廊老板兼策展人房方,认为自己的年龄绝对是自己投身这一行的主要原因。他告诉我:“我跟这些‘80后’艺术创作者的经历太相似了,他们画面中表达的元素也是我的生活。”在星空间签约的画家中,“80后”也占据了一半,包括以卡通化熊猫为个人标示的高瑜,以及风格近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童水墨画的烟囱。中央美院美术史专业出身的房方,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干了5年,身为中央台唯一一个报道当代美术的栏目《美术星空》的编导,他自然有机会接触中国当代艺术热潮兴起中的那些风云人物,从徐冰、蔡国强到刘晓东,也经历了包括2000年上海双年展在内的诸多标志性事件。按照他的说法,对这个行当的了解,顺其自然地变成了参与的冲动,于是和几个朋友在2003年私下做了一个当代艺术基金,按照他的话,就是“要想真正了解当代艺术的市场和运作,就要真金白银地拿钱投进去玩”。一开始,房方凭着“无知近乎勇”的精神,一个个地给圈子里的新锐艺术家打电话询问合作的可能。就在那一年的8月,他看了一张高瑜作品的照片,就觉得很有新意,因为当时中国艺术界“还是形形色色的残酷行为艺术,学院派绘画占据主流的时代”。为了拉拢这个很有潜力的创作者,房方当时提出的条件在现在看来几乎有点幽默:“我对他说,能否过来谈谈,给他出一张机票,如果合作成功,机票钱就从他日后的推广费用里扣。”结果两天后,刚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高瑜就背着一个里面放着几张作品压缩光盘的小书包,站在了房方面前。
确实,在这个中国艺术市场骤然迎来了资本化运作、营业额呈现“井喷”的年代里,“投资原始股”——对于年轻艺术家掠夺性的开发与占有,几乎是每个经营者都参与过的投机行为,抢夺的目标从“70后”、“80后”,一直延伸到青涩的“85后”。房方坦承,去年艺术市场过热的时候,他也曾经有过针对这批新人进行“广种薄收”的盲目投机阶段,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签约不慎,既是投资损失,也是耽误别人”。画廊和艺术评论家对于“80后”新锐艺术青年所表现出谨慎的另一个原因,在现在画廊的老板兼策展人黄燎原看来,是因为“每个年轻艺术家,他们都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因为生活方式、思维跟我们完全不一样,3年就是一代人。但是很少有人能持续地保持创作的动力和才气,所以我更愿意签那些创作方向更明确、有耐力的人。而且现在涌现出来的新人太多,签是签不完的。”他透露说,虽然他在2005美院毕业展上以2万元价格买下了李博的毕业装置作品《游居然溪山若兰图》,现在画廊一半签约画家是“80后”,但李博是现在画廊唯一从学院毕业展上物色到的千里马,而且在签约后把他“雪藏”了一年:“年轻人,应该先接受一下摔打。”直到去年7月,才与李博签了6年的长约。然后就迎来了他密集的展览,包括西班牙马德里的Arco'08艺术博览会,与伦敦Olivia Oriental画廊的《身体的革命》展。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