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艺术表情
艺术圈的活色生香一点也不亚于娱乐圈。自从经历了前两年的韩美林打假、史国良打假等种种事件后,这个圈子越发变得敏感起来。风吹草动,刹那间都可乱了一池涟漪。更何况,这一年,最搅动人心的,竟然是季羡林与吴冠中两位重量级的艺术老人。今天,我们盘点2008的艺术事件,看那些是是非非,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我们的感受:囧。
是非1: 炮轰
吴冠中 “大嘴”轰美协
◆事件回放 2008年1月, 89岁高龄的吴冠中在接受南方某报专访时 “大嘴”话美协。他的言论包括: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人事派别之争)导致几十年里中国美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和创见;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
◆记者追踪 美协有关领导后来的回应十分委屈:如果取消了美协,政府安排的大画将何以组织来应对……这种软弱的回应,显然不如炮轰来得振聋发聩。记者后来与很多美术界人士谈起,有人赞吴冠中说得好,说得痛快,说得一针见血;也有人认为老人片面以欧美的美术体制来衡量中国当代美术界,难怪会有水土不服的不爽。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为吴冠中对艺术的真诚和敢言而喝彩。
是非2: 闹剧
“毕加索”喊了半天没来
◆事件回放 4月中旬起,一场艺术闹剧在上海粉墨登场。由一些上海商人进行操作的“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7月将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有百幅毕加索作品参展的大展。这个展览让无数艺术爱好者“垂涎”无比。然而,7月5日开幕当天,当手持门票的观众进入展览中心时,展场内竟然空空如也。随之而来的,是中方和国外合作方互相诋毁、撕毁合约、诉诸公堂……
◆记者追踪 据悉,该展览缘起于一位收藏了40多幅毕加索作品的“丹麦大收藏家”欲到中国进行专项展出。中方有关负责人于是策划“100幅毕加索作品巡展”,并与丹麦一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但由于缺乏“职业化操作经验”,导致在各个方面问题层出不穷。奇怪的是,“有意借出毕加索部分原作”的法国毕加索博物馆自始至终与此事“毫无干系”。这个事件,折射的其实是国内艺术展览尚缺乏成熟的操作体系,漏洞百出。
是非3: 流拍
当代艺术上演“高台跳水”
◆事件回放 2008年11月的中国嘉德秋拍,周春芽的《桃花》和杨飞云的《秋海棠》惨遭流拍。紧跟着而来的保利秋拍,包括曾梵志、岳敏君、刘小东等在内的名家之作,都遭遇了流拍,许多作品甚至连过去一半的价格都无人接盘。同样在11月份的“多事之秋”,全球排名第三的拍卖行菲利普斯伦敦秋季的当代艺术拍卖,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明星F4”中的前两位——张晓刚与岳敏君,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记者追踪 在追踪这一事件时,记者可以感受到行业的一种复杂心态。幸灾乐祸的人固然是有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当代艺术只是回归其价值本位,“比古代经典传世的艺术品价格还高,本来就很离谱”。在南京,也仍然有不少的当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这让记者联想到去年在南京对张晓刚、岳敏君的采访。当时,张晓刚自比“农民”,岳敏君则自称“跟街头修锁的没两样”,心态都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