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老舍先生的写作,舒乙认为,父亲的写作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在解放前,他是小说家;解放后,他是个话剧家。

“父亲很爱国。说他是小说家,是因为他那些被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大量小说,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是解放前写的。”舒乙说道。在19世纪20年代,老舍也创作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带有狄更斯式写作技巧的作品,也写过一些幽默嬉笑的作品,如《猫城记》等。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他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就写于那个时候。而《四世同堂》也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说父亲在解放后是个话剧家,是因为比如《茶馆》、《龙须沟》等话剧已经成为了广为传诵的经典。其实,在抗日战争期间,父亲也创作了很多话剧。”舒乙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期间,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去看小说了,而木刻、歌咏以及话剧成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的最好宣传手段。“期间,父亲共写了9本很红的剧本。但是由于时代特点太过明显,局限性也强,最终这些话剧都没流传下来。”
在舒乙看来,真正奠定老舍话剧家基础的应该是写于1950年的《龙须沟》,而《茶馆》则是把老舍话剧写作推向了巅峰。舒乙透露,当时《龙须沟》上演之后,周恩来很重视,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提出向老舍学习。周恩来认为,一个新的政权需要巩固,就要让群众明白新政权是干嘛的。而《龙须沟》让群众看完之后,不用看社论,不用参加报告会,就知道我们的新政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1951年,在周恩来的推荐下,毛主席也看了《龙须沟》,并给予了好评。
舒乙还透露,老舍先生还是当时作家中唯一一个搞曲艺的人,创作出了许多诸如相声、河北梆子、大鼓、单弦等曲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