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对东柏林人来说,柏林电影节就好像在南非举行一样
“我曾经接受邀请到过东德。”波兰电影导演皮奥特·史楚金说。“我没记错的话,是1985年吧。”观众席里一位男士向他喊道。“对,没错。他们照例问我,要不要去西柏林转转,然后我拿到了一张通行证,到了布朗检查站。要去那边的人排成两队,没有一个人说话,寂静得像是举行葬礼;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鞋尖。再看检查点的小窗口里,士兵的目光生硬地上下来回看,从证件到脸,从脸到证件,好像对面不是活人,而是什么抽象的物体。我很羞愧没跟他们一起排队,我的通行证更高级……”
之后,史楚金放映了他1981年的“政治科幻片”《下世纪世界大战》:20世纪末的前三天,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火星人来到地球,成了新的集权统治者。这是影片第一次在德国公映。
今年是柏林墙倒20周年,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在柏林电影节组办了特别放映——“冬去春来:预示柏林墙倒掉的电影”。其中的12部长片和15部短片主要来自前东德和东欧国家,时间跨度是1989前的10年。节目里既有基耶斯洛夫斯基、杨·史云梅耶等名家的手笔,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片。
20年时间并不长,但世界发生的变化已经是那么巨大。现在的青年再也难以想象冷战时期的社会氛围,他们恐怕体会不到《下世纪世界大战》里“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直接隐喻。但也有些东西是很容易读懂的:男主角是电视台新闻主播,他发现情况不太妙是因为这天在临直播几秒钟的时候,播出稿硬被换掉;他去找大老板抱怨:“我们应该报真正的新闻,报街上发生的事情。”
老板很淡定:“你是说交通状况吗?”
柏林墙的倒掉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当然也包括电影人。迈克尔·史立希特是前东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1989年他一下失去了这个相当高的官位,通过自己的“再就业”,他进入了电影发行行业;因为说一口流利俄语,现在他是索尼娱乐俄罗斯公司的总裁。有了当年的经历,眼下的金融寒冬也挡不住他的乐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说要是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就存在不下去。他还说危机也是新的起点。对这两个概念的领会,在我度过人生所有危机的时候总是很有帮助。”
电影制片、发行商西蒙妮·鲍曼1989年的时候26岁,还在东柏林的洪堡大学教马列辩证唯物主义。“对我们东柏林人来说,柏林电影节就好像在南非举办的一样,我们连想都不用想。”在新德国,她的长项不怎么派得上用场了,她在当地一家电视台的时政部找了份助理的工作;几年后她与一些记者和电影人在莱比锡成立了一家独立制片公司。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她在欧洲电影市场上销售这家公司最新的一部纪录片,《撕下铁幕》。这部5集的系列片包括苏联的解体、齐奥塞斯库的下台、匈牙利对奥地利开放边境、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和首次自由选举、1990年立陶宛的民主运动…… 在竞赛单元,柏林的话题性、严肃性倾向同以往一样明显,艺术性和电影性的位置相对次要。展映片《生死朗读》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之一,不能读写使一个德国女工在战时应聘了纳粹集中营管理囚犯的工作;战后受审,因为羞于当庭说出自己是文盲,她宁可承认本不属于她的罪行。这样的故事一是揭露在莫测的微观人生面前,法律的所谓公正多半无法实现,二来对平民中“纳粹帮凶”或“从犯”的话题提出了新的解读: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失败与悲剧。
竞赛片《风暴》里,海牙国际战争法庭的主控检察官,最终奈何不了塞族战争头子,因为欧盟正准备接纳前南联盟各国的加入,而对塞族“英雄”的判决会激起冲突,丧失安定局面。影片同样是批判了法律在国际政治交易面前的虚弱无力,个人的法律公正必定牺牲于“大局”,由不得自己。这部电影在法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专业”程度令人注目,因此也几乎成为某种类型片,恐怕只对一小圈观众的胃口。
无论竞赛还是全景、论坛单元,柏林电影节里不难留意到,很多电影的镜头都对准了社会底层个体的生活与问题。法国导演弗朗索瓦·奥宗的《里奇》,讲一对工人情侣新生的儿子长出翅膀飞走了,魔幻得离谱,但至少在前半部分描绘这个临时家庭的写实语言,让人联想起《罗塞塔》来;罗马尼亚某个小城市的一家人开车去首都,因为女儿参加某种果汁的抽奖活动,中了一辆轿车;但我们发现对穷人家来说,中一个不大不小要求还挺多的奖,可能更是种烦恼而不是幸福;西班牙的超市保安“大个子”是个善良的家伙,他从监视器里喜欢上了新来的清洁女工,哪怕暗中跟踪也不敢向她表白;直到超市裁员,女孩下岗,“大个子”愤怒地大闹一场;他失去了工作,但得到了爱情。
电影节进行了3天,可以料想还有无数或悲或喜的草根故事,电影水平时好时坏,但那份关怀至少足以形成一种潮流。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至少从艺术电影来看,现在“西方”的一些作者,态度甚至比过去“东方”阵营宣称的立场更无产阶级,更批判,更“左”。反观东方,可能不免令人喟叹。
“全景”单元里有部中国独立电影,邹鹏的第一部故事片《东北东北》。拍摄的是导演的家乡和他熟悉的生活,但呈现出来的,只是碎片式拼接的平面图景。无业的少年、跟了黑道大哥的少女、贫富的悬殊、青春的无望……穿插其中的是最民间的二人转串场节目。东北的元素和气息很充足,却连一个真正的人物和他的生活,都没能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