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由“洋节”看中国文化的传播 |
|
日期:
2009/2/16 9:38:50 作者:邓聿文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
中国的春节刚过,昨天,人们又迎来了西方的情人节。尽管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的情人节没有往年那般奢华和张扬,比如有报道说美国人今年情人节的总体花销将减少17%,但这个节日依然深深吸引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以情人节、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的流行,尤其是它们在年轻一代中国人中受欢迎的程度,是一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文化现象。
有关文化崛起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但对中国而言仍是一个新的课题。过去30年,中国经济和国家总体实力有了飞速的发展,背后当然也有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入世情怀和进取精神,推动着人们去大力发展经济,而家庭伦理观念则直接促进了家族成员努力去建立和发展家族式企业以及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发家致富。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需求。
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许多国家也都会举行形形色色的仪式进行庆祝,向当地华人华侨拜年的各国元首、政要也越来越多。不能不说,中国国家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春节的分量。这说明,文化的兴盛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力量壮大的结果。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春节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处于西方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与中国年轻人对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热情追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春节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要走出华人社区、融入西方社会,甚至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文化,根本的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壮大国家力量,特别是要努力做到使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必须提高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使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从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其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被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呈现不匹配的一面,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长远的、全面的、策略的规划,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
因此,要在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把它们作为商品、产业和市场来经营。市场的拓展与产业的壮大会赋予传统文化极强的扩张力。如果我们基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可以满足世界人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而对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也就体现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自愿、付费接受传统文化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觉传承文化的过程。它的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灌输式传播更好。
金融危机为传播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如果我们在金融危机背后的世界发展问题上,提出一个基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解决办法,将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传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