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承认是在强奸艺术家吗? “你承不承认你这是在强奸艺术家?”有媒体逼问黄专。 “我只能老实说:是。”黄专说。 10月18日,黄专策划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展览,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在研讨会上,这个宏大的命题并没赢得一致好评。四川大学艺术史博士鲁明军、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顾铮都提出了质疑。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黄专很低调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评,自述“国家遗产”展览犯了三个禁忌:一是展览内容跟当代政治相关,容易被人误会赶时髦;二是主题先行,按照已有的主题来圈定艺术家的作品,甚至让艺术家为了这个主题而各自对作品的完整性有所牺牲;三是领域模糊,主题做得历史不像历史,艺术不像艺术。 黄专策划“国家遗产”展览的念头始于2006年圣保罗双年展,那一届的主题叫“移动的板块”,讲世界格局的变化。黄专负责中国馆策展,他选择了王广义、汪建伟、卢昊、曾力4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国家遗产”项目提交。 “国家遗产”是黄专生造的概念,他模糊地觉得,有必要清理“我们国家的视觉遗产”:“中国当代艺术30年以来都没有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原因在于艺术家对国家的历史没有基本判断,所以很多艺术涉及到政治时,要么就是很简单的批判姿态,要么就完全是虚无主义或者相对主义的视觉表达。很多非常严肃的对中国政治解释的艺术又被‘政治波普’简单的概念所掩盖。” 但圣保罗双年展规定,已经参加过双年展的艺术家不能再参加,这4位不符合该项条件,黄专也就放弃了这个展览。 之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成员跟黄专做交流,谈到了这个未竟的方案。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老城,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英国左派的聚集地,“对中国的事情总是抱着同情和理解”。 都会大学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他们除了想让英国观众了解中国,更着眼于反思现代性,关注工业革命的后果、环境问题等。 严格来说,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展览而做。2006年提出“国家遗产”方案的时候,王广义的“东风·金龙”还只是一个设想,后来这个作品在2008年的“另一个王广义”上展出过;卢昊的作品《复制的记忆》是他跟黄专沟通的结果,但之前也在北京展出过;摄影师曾力一直都在拍摄贵州水城钢铁厂,黄专需要跟他沟通的只是究竟拿什么照片来参展;汪建伟也是一直在做观礼台的研究。 加入隋建国的《大提速》,是黄专在北京阿拉里奥画廊看到这个作品,觉得作品涉及火车历史,跟现代经济发展有关,很契合“国家遗产”的主题。 黄专自述最初设计这个展览时想得很简单,是想做特别“中性”的展览。他主观上希望“国家”、“遗产”的含义在展览中能变得“不确定”,甚至变得不重要。在他而言,重要的是这个展览本身提供的素材和文本。

卢昊《复制的记忆》和隋建国《大提速》被放在“帝国与国家”主题里 图/OCAT

送给毛主席的“东风”车头上安着一条“金龙”。王广义没能查清楚,这条金龙,究竟是上面的决定,还是工人的自发,他说:“这个细节很重要,如果这个车没有这个细节,它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图/OCAT 艺术界的贺寿 整个“国家遗产”展览还包括三位学者的文章,以及展览文献集里的“视觉档案”。邀请三位学者加入,是黄专在编纂画册时兴起的念头。 他把5件作品分成3个主题,把卢昊关于北京城的作品《复制的记忆》放在“帝国与国家”,王广义、隋建国、曾力的作品放在“一个多维的现代化模式”主题之下,“视觉政治神话”则包括了汪建伟的《观礼台》。 黄专为三个主题各放进一位学者的论文: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汪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巫鸿的《权力的面容:天安门毛主席像》。 作品尽量以“素材”的面貌出现。比如王广义的“东风·金龙”,原本有《东方红》的背景音乐和靓丽车模,黄专建议只保留了“东风”轿车模型和背景照片;隋建国的影像作品《大提速》原本有着颇为震撼的视听效果,也被去掉了声音,只留下9幅画面;曾力的摄影作品《水城钢铁厂》,也没有按照摄影作品的规格喷绘照片,也没有任何装裱,而是与水钢的老照片混在一起,被做成了图片资料。 展厅的墙壁,黄专特意刷了一层故宫红。他也是想借此让展览能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展览长得更像“文献”。 展览原计划去年在英国举行,但因为场地变更,耽搁至今年4月才展出,而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也顺延到10月17日,刚好凑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为展览平添了一幅宏大的背景。 被人以为是在赶“贺寿档”,黄专始料未及。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个展览算是“当代艺术界送给60周年共和国的一份思想方面的礼物”。 工业遗产“东风·金龙” “国家遗产”展出的5件作品里,有3件来自中国工业,比如王广义取材于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辆轿车;隋建国把目光瞄向了铁路;摄影师曾力拍摄的贵州水城钢铁厂,是19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工程的典型,至今仍保留有建厂初期的高炉。 最开始让王广义动心的,就是“国家遗产”的概念。“我所有的作品都有‘冷战’的感觉。”在王广义看来,“国家遗产”跟“冷战”有一定关联。毛泽东那代人开始中国的工业革命,正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王广义出生于1950年代,自认为青春期“沐浴了长达19年的毛泽东的光芒”。 “‘文革’时我很小。那时的‘光芒’具有残酷性,但我只感觉到审美的含义。假如我比当时大十岁那就完全不同了。” 献给毛主席的东风轿车,也是他从小听到的“神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