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史上最强特纳奖
                            
日期: 2009/12/28 15:39:03    作者:     来源: 良品杂志    

等待半年之后,英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奖——特纳奖提名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在泰特博物馆展出。这次,评论家们一反常态,不再挑剔刻薄,吹毛求疵,反而 几乎空前一致地赞美本届特纳奖。资深艺术评论家、也是20年前特纳奖的古董级评委理查德·多曼特(Richard Dorment)甚至认为,这可能是特纳奖“25年来最强的名单”。

历年特纳奖,观众首先见到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流言、喧嚣。评论家们越俎代庖,动用了比艺术家还要奢侈、华丽、尖锐的语言,来描述或诋毁 一件作品。当作品太过先锋、晦涩时,评论家们会批评其不知所云,有伤风化;当作品趋于稳重时,评论家们又倒打一耙,嘲讽特纳奖年老色衰,失去了奖项创始以 来的新锐本色。特纳奖的天平,总也摆不平。出人意料的是,今年评论家们突然慈悲起来。他们几乎史无前例地雪藏了刁钻恶毒的言论,抛出溢美之辞。究竟是这个 自命新锐的奖项屈服于评论家们的苛刻而趋向保守与稳重,还是评论家们折服于这个奖项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坚持,已经被成功洗脑?

毒舌失声

“25年来最强的名单”,并非理查德·多曼特一个人的怀旧行动。策展人及评委安德雷·史厉克(Andrea Schlieker)说:“这次挑选出来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能很容易地和公众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出色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另一位年初对特纳奖还大放厥词的 评委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最终也满意地表示:“这个名单将提醒人们—为什么特纳奖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

与此同时,每位入选艺术家更得到艺评家巡礼阅兵式的赞赏。《卫报》的资深艺评家艾德里安·西勒(Adrian Searle)说,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壁画“一切都很美妙”。彭博社(Bloomberg)的首席评论员马丁·盖佛特(Martin Gay ford)则充满诗意地评价罗杰·希昂斯(Roger Hiorns)的作品“有平静美,像一幅干旱地区的立体地图,躺在地上,覆盖着干枯的溪谷和侵蚀的山坡”。《泰晤士报》则说露西·斯凯尔(Lucy Skaer)的作品决非支离破碎,“当你在推测、考虑并试图将它拼凑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正集中地对视它”。至于恩里科·大卫(Enrico David) ,乔纳森·琼斯早就力捧他是“当今英国最令人兴奋的,令人不安的一位艺术家。”

评委会声称,尽管从19名候选人中推出4位的工作,经过了长达6小时的艰难讨论,但整体氛围却是“活泼而友好的”,而结果也皆大欢喜。“25年来最强的名 单”,对于这些入选的艺术家们,显赫的不是他们的简历,而是作品带来的新的维度,以及思考的深度。毕竟,特纳奖不是奖励给权威的,而是旨在奖励年轻艺术 家。

“恋物癖”

在这个时代,要成为艺术家,首先得学着成为化学家,生物学家,解剖高手。往年的特纳奖,用到的材料有灯泡、甲醛浸泡的小牛、象粪拌颜料……今年入选的作 品,则分别用到了牛脑,鲸鱼骨,钢铁灰烬……艺术家因此给观众造成错觉,似乎他们在材料探索上所下的工夫,远远大于艺术创作与诠释本身。

其实,多年前,苏姗·桑塔格就曾将这种艺术界的变革命名为“新感受力”。在其论文《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中,她非常乐观地表示,“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艺术的 消亡,而是艺术功能的一种转换。”为了完成这种艺术功能的转换,“艺术家不得不成为自觉的美学家:不断地对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手段、材料和方法提出质疑。对 取自‘非艺术’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占用和利用,似乎经常成了众多艺术家的首要的工作。”这段话用来解释今年特纳奖的作品,极为合适。

其实,凸显“手工和工艺”,只是这些艺术作品的表面特征,潜伏在其中的,是艺术家对物的思索,这构成本届特纳奖的典型趋势。而这种艺术界的探索过程,也是 现代生活的结果,在一个充斥着物的世界里,艺术家们很自然地会更关注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变化,并激发观众一道思考。

罗杰·希昂斯自出道以来,就把各种“非正常”的材料使用得出神入化,从洗涤剂、消毒剂,到香水、肥皂,都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这个34岁的羞涩年轻 人也因此被封为“科学艺术家”。尽管他一再澄清,“我不是科学家,我所关心的是事物如何以它自身的属性发展,永远不会结束,永远不会停止,无论你做什 么”。去年,他将几万升硫酸铜溶液倒进一间公寓,使之结晶,变成一个蓝色的洞穴,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08年度最佳图片,也因此获得今年特纳奖的提 名。这一次,他则把一台喷气机引擎熔成灰烬,铺在美术馆的地面上,再次实践了他对物质“属性发展”的探索,让人们思考生命与物质形式的无常。

理查德·赖特更关注的是空间问题。这次,泰特美术馆将一面墙特批给他。这幅巨大而迷幻的“金叶子绘画”,一完成就引起美术馆的轰动,被惊叹为“迄今为止最 复杂最有野心的作品”。借助美术馆的墙壁,理查德·赖特实现了他的两个理念,“影响或改变人们在空间里的作画方式”,“揭示空间的一个新的层面”。对空间 的思考,构成对物质属性探索的又一个坐标系;而艺术家们对物的集体膜拜与思考,也彰显出今年特纳奖的深度与价值。

一个人的头脑风暴

4人名单中,恩里科·大卫的作品是唯一具有挑衅性的,其实这也是他一向的风格。他把男同性恋明星的脸制作成“蛋头人”,底下安置了一把摇曳的椅子。尽管很 多人对这幅作品表示不解,评论家艾德里安·西勒还是说,自己“从这些喧闹的废物中看见艺术家脑袋里的戏剧”。然而,即便是43岁的恩里科·大卫,也只是在 延续自身一向的风格而已,他没有可能也没有意愿去召集更多艺术家加入他的挑战计划。

1980年代,借助特纳奖的推波助澜,查德·隆等人的获奖,“新英国雕塑派”受到广泛瞩目,而25年来,装置艺术、微观艺术、声像艺术、概念艺术和摄影艺 术也借助特纳奖进入当代艺术舞台。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进入21世纪,艺术理念日趋多元化,材料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艺术界已很难形成真正的流派。 与此同时,艺术家们更多转向思想的维度,艺术媒介可以被描述,而思想却是很难被归类的。更具决定性的是,他们开始各自为战,沉浸于个人世界,寻找属于自己 的表达方式,不会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执着于联合起来才有足够的能量和声势,去挑战权威。毕竟,经历了残酷的“后现代”思潮分流与裂变,在当下的艺术界,年轻 的艺术家们已经拥有了成就自己的各种可能,无须在乎所谓权威的评判,而权威自身,也很快会被苛刻的评论界和挑剔的观众所埋没。

在这个没有权威的时代,我们需要特纳奖推出具有鲜明风格的艺术家和作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却决不可能奢望特纳奖硬给出关于未来艺术流派的预言。 特纳奖归根结底,仍是年轻艺术家的狂欢,历经每年长达大半年的评选、创作、展览、争论,以及英国第4频道的追进直播,特纳奖像《英国达人》那样亲民,那样 火爆,它使艺术走进民间,直接更改了时代的审美标准,却也因为过度亲民而使艺术坠下神坛。这是这个奖项的宿命,也是当代艺术的宿命。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