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纽约时报:“老外”艺术家讲述北京创作生活
                            
日期: 2010/1/15 9:38:19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0日文章题:“老外”充实的创意生活(记者 丹·莱文发自北京)

  2005年一个寒冷的早晨,中国、欧洲、北美的数十名艺术家被告知,在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索家村里,100来栋违章建筑即将被拆除,他们还有两个小时时间收拾行李。那不是当局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威胁要赶走这些艺术家,但还是令人感到害怕。

  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聚居区一样,中国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难题,但这里的老外认为回报大于付出。

  对外国人来说,不管多么习惯这里的生活,哪怕看上去和本地人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当地文化。在旧金山出生长犬的华裔艺术家拉尼娅?何(音)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开了一间小画廊。她说在这个盲目热衷于改造自己的社会里,她就像个局外人。

  40岁的何女士说:“生活在北京会迫使一个人重新思考一切,有时很困难,让人筋疲力尽,但大多数时候很有趣,给人以启迪。”

  25岁的约瑟夫?埃利斯在2005年从纽约来到中央美院进修。去年春天,他成了唯一从这所学院的雕塑系毕业的西方人,论文还得了奖。为了获得成功,埃利斯“完全汉化”了。他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会处理“关系”。他说自己给教授端茶送水,“他们则给我工作和尊重”。他说:“美国教会我如何动脑,而中国教会我如何动手。”

  38岁的亚历山德罗?罗兰迪是意大利米兰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来到中国,身上只有一个朋友给他的一名中国艺术家的电话号码。很快,他结交了许多中国艺术家,他们帮助他在北京艺术圈站住了脚。

  自从来到中国,他看到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推到重建。北京生活瞬息万变的特点体现在了他的雕塑作品中,他说,这样的生活给了他“将一个地方的活力转变为某种不同的东西的机会”。

  2000年前后,中国突然引起了海伦-库奇曼的关注。2006年,她经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了北京嗜杂混乱的火车站。3天的漫无目的的闲逛过后,她知道自己想在这里生活。

  作为一名摄影师,她看到了奥运工程在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前推进,她同时看到的还有相对于她生活了15年的伦敦而言,这里较低的生活成本。她说:“在伦敦一张4英镑的地铁票够我在这吃一顿饭。”一年后,这名36岁的英国人搬到了北京。

  虽然一些外国艺术家在中国功成名就,另外一些人却宁愿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2007年8月的一个午后,北京警察闯入阿尔弗雷多?马丁内斯在宾馆的房间,里面有许多关于枪支及炸弹的画作。宾馆服务员发现了这些画,于是报了警,警察想知道马丁内斯是否是恐怖分子。

  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马丁内斯说:“我是个画家。要么逮捕我,要么出去。”警察离开了,不过43岁的马丁内斯留在了北京。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