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明安·赫斯特
上海,2月展开的未来总动员展览,作品除了达明安•赫斯特,还有更多人!
这展代表的是一次“余震”之后,“动员”的英国文化输入,使人不禁好奇起来——这些艺术家在市场的成绩是否如同这个展览一样璀璨?抑或只是一次单纯旅行那样简单?
余震过后,动员开始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是英国文化协会将在广州和北京两地举办的一个专门面向中国观众、展示英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是第一次向中国观众展出英国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艺术爆炸”时期(英国艺术重新崛起并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支主要力量的变革时期)成长起来的12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的主要作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当代艺术就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进入90年代后,英国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建筑等领域的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焦点。其中,特别是从9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英国艺术家在名为“感觉”的展览上亮相开始,“年轻的英国艺术家”(YBA,Young British Artists)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成为前卫艺术和时尚的代名词。通过年轻艺术家的崛起,当代艺术也不再是只存在于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和博物馆中的高雅文化,而是成为大众传媒和公众广泛谈论的话题。而这些艺术家的展览每巡回到一个地方都引起公众的轰动和争论。英国当代艺术的这种轰动效应在当时被称作是“艺术爆炸”(Art Explosion)。
“余震(Aftershock)”这一标题揭示了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的艺术创作状态及其后续效应,同时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十年之后,尽管政治和社会发生诸多变化,但被挑选出的这12位艺术家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其具有争议性的权威和力量。
那“未来总动员”又将引领怎样的风潮呢, 如果只是当年的原班人马再来中国走趟场,出出风头,亮亮相,是没有重复的必要吧。毕竟YBAs的锋芒已经不如当初,为了保住这个头衔,大家都十分努力的想办法继续出现在媒体报道中,镁光灯下,以及美术馆里。这一次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是作为英国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珍藏经过70余年的积累,协会收藏了超过8500件出色的英国艺术品。这些艺术收藏品在全球巡展中亮相并部分陈列于英国文化协会100多个国家的办事处。此次展览将在中国首次展出如此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英国当代艺术珍品,展品涉及雕塑、绘画、录像、摄影、声音以及装置。展览将展出41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除了达明安•赫斯特率领的YBA们,还有其他新晋艺术家,39名艺术家中,有11名特纳奖得主和22名获特纳奖提名者,由远及近地覆盖了近30年跨度的英国当代艺术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The Future Demands Your Participation”
——未来需要你的参与,字面上的直译更像是一句呼吁大家一起参与的口号,而不是类似电影名称的“未来总动员”。比起“余震”透露出来的强大气势,这一次走亲民路线的英国当代艺术展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
特纳奖与YBAs的纠缠史
26年前,以英国画家J.M.W.Turner命名的特纳奖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设立。这个旨在奖励和培育本国当代艺术家的奖项从它成立的当年1984——碰巧遇上的倒霉数字一样,似乎已预示着一部颠簸坎坷的当代艺术进行史的开始。
万事开头难——英国人是谨慎的,经过左右权衡,特纳奖的处女桂冠被小心地颁发给了80年代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马科姆•莫里 (Malcolm Morley), 虽然这个拥有英国国籍的艺术家在此之前已在纽约生活了20多年,年过半百且声名远扬。有意思的是,这位特纳奖的首位得主在颁奖的当天却未有出现在颁奖台上。
当代艺术奖在英国的尴尬的开场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糟。尽管80年代英国国民对当代艺术的不信任感与当代艺术的孱弱现状像一对心照不宣关系紧张的夫妇;80年代的英国受经济衰退打击,特纳奖1990年甚至因为出现资金问题而未能如期举行;除此以外1979年上台的保守党的撒切尔政权更是雪上加霜逐次废除了国家对艺术项目的投资,然而幸运的是,一批有志于扶持本国艺术发展的企业、个人和团体仍力尽其能向出身寒碜的当代艺术敞开了温暖的怀抱。在当时的经济援助团体中,新艺术后援团实际上成为了特纳奖设立初期最坚实的经济后盾,这个意志力坚定的经济援助团体同时通过购入艺术作品力图充实泰特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部门。
如果说YBAs的出现是英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那么当代艺术的镜子——特纳奖在90年代将如何反映这种变化?
经过80年代经济动荡的洗礼,特纳奖挺起胸膛, 跨过被迫停办的90年代不太体面的头一年,于1991年重新开张。组织者重新定好规矩方圆,奖项候选人被限制在未满50岁的4位,以防止出现在80年代被尖酸的评论家所讽刺的 "终身成就奖" 的尴尬。这种对年龄的限制,刺激了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的参与热情——而事实上在1991年的四位候选人中,3位在30岁以下,其中2位均毕业于伦敦的葛德史密斯(Goldsmith)学院。 特纳奖的新规定看上去如同抛向YBA们的一个花绣球——93,95,96,97,98,99年度的获奖者,甚至包括其中许多的奖项候选人都出身自YBAs。
同时特纳奖有幸将获奖金额总额提升到了2.5万英镑,并得到了独立电视台四频道的支持,颁奖典礼每年由四频道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国民的眼球。
YBAs仍是艺术市场风向标 只是风光不再
YBAs的出现,带动出英国全国性的对当代艺术的关心,刺激了艺术市场的发展,为特纳奖注入了新鲜旺盛的血液。和YBAs的大多作品一样,特纳奖同时也是被媒体挖苦和挑剔的对象——最典型的是被挂上了"轻浮艺术"(Light Art)的头衔。 然而正是这种与媒体的心照不宣的默契,特纳奖在世间得以频频亮相,90年代的特纳奖不再是艺术精英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赏,它一步步地走出80年代的困境和沮丧,沾着YBAs的蓬勃朝气,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娱乐事件般的时髦话题。
但是近年听到的特纳奖,却更多是跟中立,规矩,腐朽相关的评价,不过一边批评,一边偷偷买博彩的人大有人在:只要有YBAs一天,财富,神话,光环,匪夷所思的可能性就存在。相比经济危机产生之前的艺术市场,如今的YBAs身价也跟着全球形势而产生了变化,作为2009年拍卖明星的达明安•赫斯特和杰夫•昆斯,日前他们的部分价格已经下降百分之五十,从各大拍卖行的拍卖日程上可以看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经典,Art Deco家具,艺术大师,和中国古代书画貌似仍将是市场主流,当代艺术显得十分逊色。
2009年纽约卖场的当代艺术HIGHEST GROSSING ARTISTS名单上面,已经没有看到达明安•赫斯特的名字了,出现在此次展览名单里的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是唯一榜上有名的艺术家,在佳士得战后以及当代艺术夜场上的“映像(1996)”以900万美金的成交价位居HIGHT GROSSING LOTS第二名,第一名是安迪•沃霍尔今年秋拍惹起热题的“200张一元美钞 ”。而菲利普斯在11月12日的星期四夜场上的HIGHEST ESTIMATED LOTS名单上,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 (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1986年获得“特纳奖”)的“Spell of Sweating”以低于估价7万美金的10美金买走,也许这还是好一点的结果,相比同场其他惨遭流派命运的艺术品来说。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 (1995年获得“特纳奖”提名)的作品虽然在拍卖场上是经常露面,但是价格都普遍降低太多,在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卖场上出现的“无题(mother’s grater)(1997)”竟然只卖得3200元美金,虽然说艺术人人都可以欣赏,但是出现在国际上知名卖场的艺术品有这样“平民化”的待遇,还是也不得不唏嘘今日非同昔比。现年五十四岁的昆斯,2008年成为顶级拍卖明星,作品拍卖共达到1亿1千7百万。但是昆斯高价值的作品售卖在2009年下滑百分之五十,不过他仍然跟达明安•赫斯特一样,同属YBA的中坚分子,尽管今年的风光少了,但是十大成交表上,还是有两件作品占了一席之地,Large Vase of Flowers 跟New Shelton Wet/Dry 5-Gallon分别排在第二与第八的位置,被两位匿名买家用五百六十多万美金与三百一十多万买下,在经济还没有好起来的环境下,说明“YBA”的品牌效应并没有褪色太多,毕竟他的艺术作品看起来总是像廉价玩具,制作简单,如果是按成本计算,这已经是奇迹了。以充满了淫秽、放纵和讽刺气息的树脂和纤维玻璃塑造人物形像而闻名的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作品的成交情况可以普遍的反应出欧美市场的变化:在2008年的佳士得纽约战后和当代艺术的春拍场上,作品The Island of Dr.Moron卖了7万美金;在2009年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同样是树脂和纤维玻璃的塑造小人,Chapman Family Collection CFC7卖了5.8万美金;再晚两个月的伦敦卖场上,Zygotic的四个小人只卖了4万美金,从这个例子可以非常清晰的反应出过去两年内欧美当代艺术市场的跌宕起伏
活在当下,艺术仍将远行
即使如今卖的不好,YBAs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群体,他们象征了太多——激情,爆发,先锋,所有跟创作梦想有关的词语都可以用YBA来解释。虽然达明安•赫斯特如今拿起画笔“返璞归真”回到架上艺术,仍然可以让大众津津有味的讨论纷纭,为什么?因为他是YBAs其中一员。也许现在的YBAs因为岁月不饶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是在还没有新的团体崛起替代之前,这些人仍然代表了艺术市场上的一部分号召力。
萨奇办起了“学校”(艺术真人秀电视节目),达明安•赫斯特在华莱士收藏馆跟自己被称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绘画水平“的作品前合影,翠西•艾敏更多的出现在各种艺术晚宴而不是美术馆里,这些变化看起来更像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写照,它记录了当下的生活,反映了艺术的本质。毋庸置疑,就算卖的再不尽人意,出现在各大卖场上的艺术品中,YBAs的作品仍然令人趋之若鹜,尽管这些人也许口中会表示摒弃。这样的口是心非,发生在YBAs身上并不出奇,想想,当年出来的时候不是一样在骂声中成长的吗?
此行到亚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好的艺术品与众多艺术人士共赏,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了解到亚洲藏家今年的悄然崛起,2009年的颓势之下,亚洲藏家高调的购买收藏行为连国际上的各大拍卖行高层也不禁动容,纷纷表示惊讶与重视,一边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一边来亚洲看看市场,这种模棱两可的狡黠也许正是我们喜欢与关注YBAs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