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岩画、绘画、图片摄影等媒介作为具体的、具象的,观看的直接对应关系存在,处于一个记录影像的平面,对时间的抓取是瞬间的、单一的,是记录方式的存在,反映在日常的、神性的(宗教的)或是臆想的场景与空间中。逐渐出现从二维平面(绘画)的自然意识描画到透视与隐喻关系,通过建筑、场景和环境构成的关系凸显某种神性的带有空间感和时间感的静止画面,从对平面的观感关系转换到对来自空间总体感受的观看方式,到逐渐加入的时间因素,观看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那些启迪着观看的诱因都导致电影、戏剧等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在电影出现之前人们开始通过某种视幻觉的方式来理解动态的动作关系,如连接在一起的逐格动作的图片或是全景绘画(360度的叙事性绘画,经常出现在对大型事件或是神性故事的描画),将动态的、时间的感觉注入到整个画面,或是通过转动、翻动产生单一画面关联的运动效果。观看开始借助这种互动的方式,构成了对运动的体验,以及对运动中时间和瞬间关系的探索。直到电影出现,来自动态的画面、文字(对白)和现场乐团,构成了类似传统剧场的方式,观者可以体验这一传统的空间经验,甚至更有人尝试使用现场释放香味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但体验以失败告终。因为这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接受底线,这让电影在后来的发展中除了不断完善的拍摄和还原技术(主要是视觉和声音的),再没有出现更多的、视觉声音之外的体验关系,一直到三维电影的出现,人开始体验三维实景带来的视觉体验和来自座椅的动态效果,这里的体验经验是被模拟的,与来自画面和声音的感受构成一种对应的反应。
电影的体验方式是否止于此?后来出现的电影装置(来自早期的自助式拍摄设备的成熟,如1932年出现的8mm、1935年出现的16mm的在一定阶层的普及)、录像装置(1965年白南准的《禅之电视》)和互动电影(互动类型的基于影像的作品出现于90年代)、网络接龙视频(2000年后)、第二人生(Second Life开始于2003年)等等方式都是关于综合体验的延伸,与电影这一媒介的延伸其实并无太大关系。这样思考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假定电影作为一种经典的(既定的)方式存在,其精致的画面和场域,以及距离感设置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结构,观影的时长和场所的舒适程度,都是决定这一经典方式的技术支持。电影在不断的推进这一舒适度,也是在强化这一经典媒介的特殊性。当独立、艺术电影出现这一主流的感受方式开始转变,首先是来自影院座位的减少和电影的家庭化(家用录像机出现于1976年),电影成为某种精神的延伸和传播方式,电影开始出现非叙事的倾向,开始出现更加极端的图像语言,这导致了分级制度(1968年11月1日美国制定了分级制度)和类型电影,如恐怖片、色情片、惊悚片、言情片、武侠片等等。伴随着非主流的演进,电影开始呈现出其多样性。伴随着家用录像机的普及,电影中所有不可以公开展出的影像,都有可能出现在家庭的、私人的氛围之中。家用摄像机(VHS)的出现则导致了观看的更加私人化,人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拍摄自己存在的生活瞬间,之后不经剪辑的在自己的录像机上观看和拷贝给朋友,观看的方式依旧是家庭式的,但是影响的审美趣味和方法开始转向。录像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伴随这一技术发展的情况开始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之前已经有大量的私人录像(电影)出现,白南准开始将这些很难归类的私人视觉、时间、感受转换成一种新的艺术的形态。作为艺术的形态,一个方面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审美开始具有某种方法,如其作品大量涉及的与音乐的关系。另一个方面则因为其展出的场所,决定了此类作品成为艺术品的空间关系和观看关系。录像艺术开始被当作雕塑的变异体被观看,成为动态的、影像的综合方式,是美学观看经验之下的延伸。
在这里讨论的并非验证这些观看方式及其合法性的问题,也不是审美的逻辑问题,而是从上述的线索出发从新看待今天的基于时间的媒体艺术形式,其构成的自我表达关系,引发的关于观看的综合经验与实验。
录像艺术
来自电视机或是摄像机的技术索引,录像艺术从一个独特的、与媒体技术进程同步的方式建构了观看、记录、想象世界的方法。录像艺术或是电影艺术经常被解释为基于时间的媒介、媒体(time based media),这样的解释来自针对时间观念的讨论,来自图片摄影的源头,从讨论图像和图像的连接关系出发,而录像通过媒材的变化,从模拟(Analog)到数字化(0到1的数字编码方式)的转型,逐渐开始脱离这个所谓基于时间的观念,因为处理方式的数字化,任何一个数字源都可以通过数字的方式被记录与传播,这个基于时间的概念,可以被转化为基于数字本身的概念,而一切(视频与声音)都是可以被数字化记录的。在今日世界,录像不再是一种基于时间和画面的媒介载体,其本身已经具备独特的来自硬件和软件的美学特征,有着自己的美学逻辑,这已经无法被解释为来自图像(24格/每秒)这一概念,为了更加清晰和细致的复制来自自然环境的图景,录像逐渐在接近真实本身,如三维摄像机和全景扫描车的出现,都说明了基于录像进程的数字化发展正在构建一个不仅仅是时间,而且是空间的实景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