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北京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有什么不同?”这是在做这期选题时,记者问周围的朋友最多的一个问题。“前者沉稳,后者好玩儿”是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回答。艺术圈的人物们,在某一段时期都会有这么一圈儿游历——看完了北京双年展,没歇几天,就即刻打着“飞的”奔赴上海;到了国外,更是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游走一圈。就像此次北京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Carla Fatio所说:“我在参加双年展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朋友,我们总是能在不同的双年展中碰面。”
但,你千万别以为这样热闹的场面和普通老百姓有多少关系。至少,在国内,尽管北京双年展的组委会将其称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但实际上,它距离成为威尼斯双年展那样一个在公众里有深远影响的盛大节日,需要走得路还很长,毕竟,国内双年展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而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拥有百年历史;更何况,连威尼斯电影节这样星光熠熠的活动都属于双年展的一部分。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能看到这些年包括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在宣传、包装、拉近公众距离方面所做的努力:1998第二届上海双年展期间,记者在上海的主要街道都能看到相关宣传海报,广场的大屏幕也在循环宣传该活动的相关情况;而今年的北京双年展,“十一”当天,也是免费向公众开放。
从1992年中国广州 “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作为国内第一个双年展开幕以来,这10几年来,每年都会在中国大地上冒出几个不同名头、不同说法的双年展来,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事实上,无论是双年展也好,三年展也好,几年展一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不能越来越棒,业内人士和老百姓都叫好,当然,要是能来个学术市场双赢,更是锦上添花。
第一篇
争议 坚持绘画和雕塑,特色还是保守?
文/本刊记者 杨列
若干年前,在那个媒体和展览还屈指可数的年代,当艺术家的名字偶尔在字里行间被提到,都不由地激动上一阵;更不要说参加甚至在全国性的展览上获奖,那该是多大的殊荣。如今,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媒体、展览的种类纷呈,即便是被冠以双年展三年展的大型展览,也是不在少数,艺术家有着前所未有多元而自由的选择。在艺术家的眼里,双年展可曾还有神圣的光环?究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对于北京双年展这样官方色彩浓重、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坚持绘画和雕塑为其特色而被质疑为保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
截至记者发稿时,此次双年展的获奖名单已经出炉,本刊也采访了获奖艺术家罗斯、陈辉,以及参展艺术家徐小鼎。面对此次北京双年展所呈现的多元化视角,他们带给读者的思考将不仅仅局限于此次双年展。
官方色彩决定其保守定位?
北京双年展一直以绘画与雕塑作为主要特色,在官方的宣传中也以“展示世界当代美术主流生态”为宗旨,但是也有人认为北京双年展与其他双年展比较相对保守,对于这个问题艺术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
罗斯认为,北京双年展与其他双年展相比,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他不能太过当代。由于是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国际美术大展,并且将展览场馆放在中国美术馆这样的国家级美术馆,其本身定位不言而喻。并且目前中国大部分人对于当代艺术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北京双年展更多地承担起了对当代艺术传播以及普及的作用。而通过本次双年展他也发现,目前很多雕塑作品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元素,使传统的雕塑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其他艺术门类也呈现出多元化,对于这种变化他感到很欣慰。
陈辉认为,今年的北京双年展已经迈入第四个年头,从第一届的初具规模到第二届有着其他双年展的影子到第三届的活力与开放,可以说是一届比一届好。虽然与国外著名的双年展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相比,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对于涉及的内容方面有所限制,但进步的幅度还是很明显的。今年的第四届双年展已经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前卫性的特征,对于主题的把握还是十分到位的,体现出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以及在灾难面前展现大无畏的精神。
徐小鼎表示,北京双年展与上海以及国外的双年展相比,较为保守,像这次展览他自己的作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装置作品。
“在过于彰显所谓当代性,导致后现代艺术风潮越来越偏离大众欣赏水准,作品内容日渐空洞的当下,理性、充实且不失探索精神的北京双年展,将继续展现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双年展的别样艺术景观与生态。” 这是官方对于本次北京双年展的定位,在今后的日子里,北京双年展与其他双年展、艺术家与市场之间的博弈仍将继续下去,如何定位,仅仅经历四届的北京双年展,自然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实现双年展与市场双赢,尚需努力
在国外,双年展往往是一个城市的节日,而且经费从来不是问题。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例,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除了门票收入之外,企业赞助和销售衍生产品也是两个重要的赢利来源。而与之相较,国内的双年展市场就不是这么乐观了。以上海双年展为例,虽然每届办展政府都有一定数目的拨款,但三四百万元的金额无法满足双年展逐渐趋于规模化、国际化、精致化的发展需求。于是双年展本体不得不以压低策展人薪资,搁浅高制作费用作品,简化高技术需求计划为代价。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市财政拨款为400万元,中外各类基金会和企业共赞助约478万元,各类媒体以实际免费制作、发布有关展览讯息的方式赞助约700万元。上海美术馆是一个文化机构,属于非营利单位,除了政府拨款保证日常开支这一块外,通过出借展厅还能收获一小部分租金,以补贴馆内学术活动。但要靠这点资金撑起半个双年展,无异是杯水车薪。于是,争取企业赞助成了主要的筹资手段,2006年双年展的另一半资金几乎也是通过这个老办法解决的。但是目前的企业赞助大都是靠美术馆的政府关系,以及美术馆本身的公共关系来维持的。那么,作为双年展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艺术家来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双年展与市场的关系呢?
罗斯表示:作为参展艺术家,双年展当然与市场有关。现在很多双年展都会与拍卖建立联系,很多策展人与收藏家也都会在展览中出现,这次他的作品在参展前就已经销售出去了,但是在现场还是有人问起想要购买。就他个人来看,威尼斯双年展在市场这方面做的很不错。
陈辉则说,在国内,双年展与市场并无太大的关系,国内的双年展要想与国外进行接轨,就要在定位上做好。国外的双年展大师居多,而国内的双年展则把机会给了很多需要露脸的年轻艺术家。国外双年展在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有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的双年展受到国情的限制,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
徐小鼎则表示,他参加双年展只是为了宣传一下自己的作品。个人认为与市场结合较好的双年展大都是民间的,比如成都、广州和上海双年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