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人物-何云昌《一米民主》。 2010年10月10日,行为艺术家何云昌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村毛然工作室进行了一场名为“一米民主”(又名“与虎谋皮”)的行为实施。艺术家选择在自己的身体右侧,从锁骨下方一直到过膝盖部位划出一条1米长、深度0.5—1厘米的伤口,全过程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由一位医师帮助完成。在手术切割实施之前,有个模拟民主投票的程序来裁决艺术家的行为实施与否。有20多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参与了不记名投票,结果是12票赞成,10票反对,3票弃权。作品完成后在圈内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在网上列出数条意见,全盘否定作品的有效性。虽说艺术家对此不以为然,但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行为艺术被打压、丑化、禁止、歪曲、漠视、低估的严酷现实。适逢2010首届“广州·现场”行为艺术展开幕之际,笔者采访了何云昌和乔纳斯·斯坦普,前者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的行为艺术家,后者是活跃在国际行为艺术领域的著名策展人,两人分别从各自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行为艺术在中西两种不同语境中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何云昌:行为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盲点
《画廊》: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对行为艺术的理解而言,大多数中国人只对“行为”感兴趣,对于“行为”何以成为“艺术”则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只是一味地否定或指责行为艺术。能谈谈你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和看法吗?
何云昌(以下简称“何”):行为作品是在特定的时段、特定的处境中,艺术家身体和心理状况真实、自然的呈现。优秀的行为作品通常融新观念、新手法、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于一体。这里指体验式行为作品,那些表演性的行为从来不在我谈论的范畴。
《画廊》:自1994年至今,你一直坚持做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你对当今中国行为艺术的现状有何看法?与早期从事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相比,今天的艺术家在行为艺术的观念表达和艺术呈现上有哪些特点值得一提?
何:参与者众,出色的少……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对当代社会现实和非物质领域都有精彩呈现。
《画廊》:《石头英国漫游记》是在英国做的一次行为,通过这次费时费力的行为,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西方观众能理解你的作品吗?他们的回应跟国内相比有什么不同?
何:现代社会,人们乘各种交通工具每天奔波,以更快节奏追求最大效益。《石头英国漫游记》拿一石头步行大致绕行英国一圈,历时112天,行程大约3500公里,把那块石头放回原地。其概念和事实是低效或是无效的——这与当今整个东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参照。行为艺术并不是新锐艺术形式,源于西方快100年了,从艺术界到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画廊》:能谈谈你的最新作品《一米民主》吗?
何:我把一些好友邀来,请大家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在我身上开一条长1米、深0.5厘米—1厘米的创口,结果以12票支持,10票反对,3票弃权通过。于是在我身上开了那道伤口……似乎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我的孩子才1岁半,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生活在更为公平、自由和民主的环境里。
《画廊》:网上对你的新作褒贬不一,有人列举数条意见,全盘否定作品的有效性,对此你有何回应?
何:网络近似现代艺术宗旨,什么鸟、兽、妖、小人、神仙、美女,都有,网中宵小,现实也龌龊。我一向前期很用心,作品实施后就由时间检验吧。我以体验式行为浸淫了15年,希望有生之年能不断有人超越我。我不在乎这个地球上,还有什么人能否定我,丫以为自己够2啊,哈哈哈!
《画廊》:在行为艺术中,艺术家的身体是形式创造和观念表达的重要媒介,好的行为艺术家往往能把身体的运用和观念的表达很好地融在一起,让人触动,令人反思。当然也有不少艺术家滥用身体这一媒介,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行为艺术除了裸露、血腥和暴力,别无其他。可否结合你的作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何:社会现实本身有残酷阴暗面,以体验式行为实施作品残忍一些,具有类似真实历史的客观性,与裸露、血腥、暴力相对应的是客观、勇气、力量和智慧。当然所有因素都要深思熟虑,合理运用。与公共机构合作通常要协商,比如纽约第二届行为艺术双年展现场、尤伦斯现场、去年的福岗双年展现场等,都有类似的问题,公众平时习性温和宁静,世人生活在大致同一规格的尺度里。舍身取义,太恐龙、太久远了。
《画廊》:许多曾经热衷于这一艺术形式表达的艺术家或因市场的原因选择“钱”景不错的媒介表达,或因观念的转变而放弃对行为及其过程的迷恋。与这些艺术家不同的是,你的坚持以及你的一系列作品创作让人看到了行为艺术的巨大潜力和诸多可能性。对于行为艺术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