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孤独之旗:谈被边缘化的当代女性艺术
                            
日期: 2011/1/14 9:20:22    作者:     来源: 《画廊》杂志    
策划:李琼波

  主持:月 峦

  组稿:邓君华 韩 枫

  本期论题:

  该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

  作为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比较外国的女艺术家,中国女艺术家有什么独特性?

  在市场操作方面是否会有意识地加强性别色彩?

  编者按:

  处于文化转型期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似乎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艺术市场表面的繁荣暗含陷阱与机遇。女性艺术家作为一支特别的力量,游走在学术和市场之间。就市场而言,目前女性艺术家可挖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本期我们邀请了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女性,共同直面这个问题。

  女性特质自然流露在我的创作中

  台北艺术家 郭芃君

  作为一个艺术家,女性的议题及身份其实不是我的创作主轴,或许在我还很年轻的生命里,女性的身份还未为我带来任何的压迫及困扰。当然,身为一个“女性艺术家”,我的女性特质自然流露在我的创作中,一种比较柔、温和、温暖、关怀、感性存在于我的作品中,当然,这也不能全然说是女性特质,应说是我的一部份,而女性也是我的一部份。

  对于创作这件事,我不认为这有性别上的差异,只有能力与认真程度的差别,所以我不认为女性的创造力有什么困难。回到整个艺术圈的环境来谈,确实是有一些状况可以再努力。

  在台湾,早期确实存在藏家较不愿意收藏女性艺术家作品的状况,他们认为女性艺术家终究投入家庭、操持家务,对女性艺术家有着难以持续创作的成见。不过这样的情形在20世纪90年代其实就已有大大的改变。陆蓉之在《台湾(当代)女性艺术史》里提到,在90年代,女性化的艺术品味几乎成为当时的市场主流,线上的艺术家,女性不占少数。在90年代以后,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市场里,不再是弱势。

  如果我们的策展人、美术馆、艺评、媒体、学界都是充斥着多数男性的话,即使我们看到了不少的线上艺术家是女性,这样的艺术圈还是充斥着一种男性思维与品味,也因此,还有许多的努力空间。

  独特表达:中庸态度下的温度

  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 孙小娟

  我个人觉得艺术家的生命力是靠作品来支撑的,在现在开放的社会形态当中,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环境相对要宽松和自由很多,呈现的方式和机会更多,似乎不太会被刻意边缘化,只是作为艺术家的女性更应清楚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视角,清楚自己的表达。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女权,其实任何从事当代艺术领域的人士,都要面临学术、专业及经营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要衔接好艺术与市场的对接,艺术作品价值学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广,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去推广艺术家和相关作品,也不能完全追随市场,而应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艺术思潮和发展趋向,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使命感,还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准和眼光。

  中国当代女艺术家较以往能够更加自由和善于表达自己的理念,许多女艺术家已经能够不再拘泥于关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题材,而逐渐传达出一种精神,如喻虹、闫平、向京、 崔岫闻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国女艺术家可能比国外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和其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中更加不易,需要面对的会更多,这就造就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种中庸态度下的温度。既不是神经质,也不是完全的晦涩难懂,而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轻松的释放。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跟你走的,这是靠个人专业素养和个人的运营能力来体现的。

  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女性”艺术家

  日本艺术家 清水惠美

  我本人没有想过“女性”艺术家在边缘。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女性”艺术家。问题是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但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性别不是问题。我曾经看到好多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的好作品以女性艺术家做的居多。这意思不是女权的。我觉得可能在日本的这时代,需要女性艺术家作品。在国家发展的时候,好的男艺术家比较多。发展好了后,好的女性艺术家比较多。有那种趋势。每个性别(包括已做换性手术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创作家来说的话,创造力问题是个人的努力问题。我觉得艺术家本身是追求自由的。本来身体是出生的时候自然地有的东西,没什么可耻的。至于“不好意思”什么的都是后来出现的与社会有关的东西。我看过好多艺术家用身体来做作品(男的女的都是)。所以,对我来说,身体是已经平等的。

  我的作品不是从“性别”这一角度来做的。问题是,在信息时代,身体也变成表面信息。本来,人是精神和物体(身体)结合的。我想的是这种平衡问题。从心理学、哲学来说的话,“性”本身是本来和人的生命力有关的。所以,有的艺术家用“性”(不是“性别”,是“性”)来做作品,我觉得他们是要确认自己的生命力。

  不断还原我自己的文化血脉和感觉

  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划人 廖雯

  我认为“边缘化”是个很“西方”的说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我觉得用“忽视”更贴近现实状态,而且,对女性的“忽视”,不仅是艺术圈子,而是整个社会,不仅过去,现在依然存在问题。有多少女人真正懂得她们“想做什么”?有多少女人真正思考过她们“想做什么”?又有多少女人真正能够把她们“想做什么”坚持到底了?

  “女性艺术”我做得很“孤独”,这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扩大到社会层面,只就当代艺术圈子谈这个问题,这种孤独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术层面的忽视。“女性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199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十多年来,虽然时常被人提起,也不乏男性批评家出面为女性艺术家写文章,策划都是“女性”参加的展览,但女性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现象和问题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过,基本上没有学术层面的关照氛围 。

  中国女性艺术家也曾一度很受西方女性艺术的影响,包括我本人。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这十年,我的观照重心都是“女性艺术”,然而我发现,“女性”、“女性艺术”、“女性主义”、“性别差异”等等,这些我在做女性艺术批评经常使用的词(不止女性艺术),带有不可分割的西方文化血统,在观照中国文化血统的艺术现象时,从根本上是无法深入和贴近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不断还原我自己的文化血脉和感觉。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中国女艺术家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往往以个人的、内心的、感性的、生活的体验为出发点,我最近做的两个展览《心纠手结》、《空空》,都试图表达我对中国女性艺术方式的重新认知。

  从一般“常识”上看,艺术市场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市场规则影响和制约,而“性别”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即便是对市场有影响也应该是间接的,无足轻重的。

  中国女艺术家表达很内敛,作品更唯美

  秀瓷画廊负责人 胡惠君

  “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以前是很多,翻看中国及世界艺术史,鲜能找到女性艺术家的名字。但随着近些年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开始在艺坛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相对于男性艺术家而言,女性艺术家仍占少数,但与以往相比,这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女性艺术从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社会的认可度上,相对而言,女性得到认可的机率比男性要低很多。其实这个事情很容易理解,大到国家的执政党,小到像各大艺术机构、政府的文化部门官员、美术学院的院领导等男性决策者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艺术结构中同等实力的女性得到的认可度要普遍低于男性。

  相对于外国的女艺术家,中国的女艺术家显得更内敛、矜持。像西方的女权艺术运动,国外的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男权的抗议,出现了很多在情感上、道德上、伦理上至今都很难令人接受的“作品”。相较而言,中国的女艺术家也许是因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表达得很内敛,作品更唯美一些,她们没有激烈地去抗议,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艺术。当然不排除极少数的女性艺术家行为比较极端进行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艺术活动。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