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规训与反叛:影像奇观下的身体现代性
                            
日期: 2011/1/14 10:05:46    作者:徐向阳     来源: 新文网    
[摘要]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对身体自身的揭示,后现代语境下,视觉本体与快感中心的身体文化对传统诗教进行扬弃,身体所负载的美学意义与政治学内涵在当代媒介生产中愈加凸显。对身体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症候来进行解读,通过古典与现代的对话进而调和艺术感性与传媒工具理性间的张力,对超越以形式主义与视觉感官为中心的审美现象,及当下视觉拟象的传播与重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身体现代性;文化转向;视觉拟象;现代启蒙

对于19世纪出现的“景象堆积”和“视觉狂热”,海德格尔说:“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他认为“现代之本质”就是一图像化的过程。进而,现代艺术使受众从纯粹的鉴赏者的姿态得以启蒙,由视觉所凭借的瞬间冲击力量唤醒了基于身体的感官性体验。
近几十年来,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传媒工具理性的杂糅,市场化策略与大众性消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传播范围和速度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诗学含蓄美刺、风骚比德的精神内核遭受挑战。现代艺术的叙事策略放逐了作为传统美学凝神沉思的审美静观,宗炳“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的审美超越在现代审美经验中趋于边缘。媒介文化时代,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表征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身体作为影像的生产的主要元素,随着垒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身体所负载的美学意义与政治学内涵在当代媒介生产中愈加凸显。



中西古典美学中身体处于审美的边缘,西方哲学认为身体是知识的障碍,更是有限生命超越时间长河的障碍。作为视觉感官的身体基础,中国古典美学重视人格力量,强调德行之美,肉身遭到长期遮蔽,修身与文质、身心与审美成为一争论不休的话题。代迅先生认为身体在道德的教化中,身体得到了规训,其次是身体的宗教化,一个没有神灵庇护的身体只能走向死亡。所以,身体伦理与宗教超越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社会性身体的主要表现形式。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对主体的阐释是精神性的,灵魂置于肉体之上,这导致美学对身体的忽略。
儒学浸染下,身体与精神的和谐是天人合一哲学认识论的一种践行。与传统中国绘画遮蔽的身体相对,西方艺术对身体则是开敞的,身体经验在审美构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可以说始终与人的发展相随。当初,鲍姆加登使用拉丁词Aesthetica来称代感性学,就是要在理性主义大潮里以感性为思考中心,实现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在尼采那里,艺术家应从感性身体出发去把握艺术,在20世纪末仍未在西方美学占据着主流地位。身体性是艺术的本源,身体敞开了一条通向艺术丛林的道路。进而海德格尔立足感性立场把传统的物的本体论改造为美学或诗化哲学,认为艺术家常采用沉默和隐忍来对艺术品加以暗示和隐喻。对于现代艺术来说,传统的艺术趣味已成为平庸的标志,大量具有冲击力的作品都是借助于阴森的拒斥和遮蔽来敞开存在者最本已存在的真理的,而一般说来,只有某种遮蔽才使得敞开澄明成为可能。
人类视觉文化中的看与被看,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社会个体认同与视觉表征之间,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建构了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制的运作准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由视觉性(visualny)而来的分析,昭示了身份认同与政治意识间的纽结。不同于福柯象制作艺术作品一样追求陌生化和独创性去超越界限来体验多样的身体经验,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把身体视为生活艺术的承载,舒氏致力主张采取一种积极的控制与规范化训练,提高身体(以及相应的心灵)的各种机能。他反对现代主义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的做法,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的生活,尤其应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