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在是与不是之间——孙原&彭禹观念艺术的新维度
                            
日期: 2011/1/28 9:31:46    作者: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曾经的孙原和彭禹运用种种极端的材料和形式创作过诸多骇人的艺术作品,简单归纳的话,2000年前后是不断激起人痛觉联想的《连体》、《人油》、《Honey》等一系列质问死亡的作品,2007年起他们的《一时清醒》、《自由》、《老人院》、《天使》等作品将生命的炽烈用与生命无关的其他物质材料在他们特设的场景中得以实现。对比以往的这些作品,从现象上看,他们后期的 作品日渐温和了,没有了刺激感官的尸体,没有了噪音和视觉冲击力,从影像或摄影的纪录来看,越来越乏味、干燥,如果说过去的作品尚有美学角度上的崇高美的 话,现在的作品已几乎完全丧失了感官审美性,甚至抛弃了艺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的问题——如果说以前的作品尚有可展之物、或可观之表演的话,最近的作品已几 近幻化于无形,在真正的展览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艺术家谋划、行动之后平实而淡然的结果——然而风干后得到的,是日益精进的观念;其在精神上骇人的程度, 完全不亚于他们早期的尸体艺术。这种骇人由何而来?归根结底,这种骇人之感来源于他们的艺术对现实极端地仿真——这“是”真的;但他们又控制着使作品与现实保持最后的距离——这“不是”真的。就这样,作品在是与不是之间造成某种冲突,孙原和彭禹不断地在这种冲突中进行最大限度的实验。

从形式上来说,将这些作品进行概念化的梳理不是容易的事情,它们既不是单纯的行为艺术(performance),也不是没有计划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这类在表面上幻化于无形的艺术作品,我称其为新维度中的观念艺术,可以从2008年的《七天》、《一个秘密》,2009年的《今夜我不睡》、《香港攻略》等作品中理出一条线索。

《七天》是2008年 在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实现的一个计划,这里曾经是二战中日本人关押美军战俘的一个集中营。计划是:艺术家在这个地方封闭“关押”七天,除了生活必备物品以 外没有其他物资,每个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得到一件有限的材料,在这七天内完成自己的项目。与谢德庆的体罚式关押不同,孙原的计划十分个人化,他与外 界隔绝,有足够的食物,没有光线,没有时间,没有声音,以自己的生物钟来预计他的七天,等待他自己已经认为到了七天的时候,他就自己打开封闭的门出来,在 门口的计时器上按下计时器锁定他的七天。结果是:他按照自己的生物钟计算的七天是五天十二小时四十七分十秒。

这 是一个科学实验吗?艺术家通过自我测试检验自身的时间坐标与实在的既定时间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作品是对科学实验的有趣描摹,此谓“是”也。 然而它与科学实验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行为不带有任何明确的实证性的目的和结论,其目的和结论是完全开放的,受众可以由此行为的过程和结果思考一切关于时 间、限制、自由、习惯等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因而它又“不是”科学实验。作为孙原彭禹这类在是与不是之间的“类行为艺术”或者说“事件艺术”(event art)作品的开始,《七天》尚属孙原独自完成的个人化的作品,他二人后面的作品所触及的受众可说越来越广。

《一个秘密》是一个通过“骗局”实现的艺术作品。2008年新北京画廊的《一小时》展览上,孙原请来八辆好车(即寻常意义上的名牌车)在画廊停放一个小时。这看似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观念艺术作品”,表面现象背后,是孙原的小小“阴谋”:他向左小祖咒要了一张著名的照片——《无名山增高一米》,90年代的中国行为艺术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左小祖咒签署了正式的赠送合同之后,孙原将这张照片裁成八段,卷成小小的纸筒,用报纸包裹好,在汽车开进画廊的很短的时间内,分别放在这八辆汽车里。

半 年之后,孙原开始寻找这些开走了的汽车带走的纸筒。这中间是否有人注意到汽车内的这个秘密?注意到的可能是车主、偶尔乘坐这辆汽车的人、洗车工,也可能没 有任何人注意到,也可能注意到了也只当作废纸将它们扔掉了。最终,孙原将整个行动过程以及测试的结果公之于众:有三段照片回归。这“是”个小小的测试,测 试这张在中国美术史上十分重要的行为艺术照片,能够被多少受众发现、认出,最终将获得怎样的命运,但它又“不是”一个测试,因为这一结果的偶然性从科学实 验的角度无法说明任何问题,并且无论怎样的结果,艺术家都可以接受,从这个角度说,艺术家似乎是通过这一行为表示自对己对这一问题的“质疑”。按常人对“寻找”这一行为的认识来看,“寻找”往往基于欲寻之物的特殊或珍贵意义,但这个肯定又与孙原对这件艺术品进行切割、试验的“不珍惜、不爱护”态度形成了一个冲突。

如果说孙原彭禹早期曾以客观冷漠的态度操作着激起人生理刺激和心理震撼的尸体,此时他们已经开始以客观冷漠的态度对他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操作”了。但艺术作 品的小众性决定了这种操作并不会对更广泛的大众有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后面的两件作品,则真正对遭遇其中的他人产生了现实的影响。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