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中国艺术应不缺失西方现代艺术,或称现代派的洗礼。与通常所讨论的中国“遭遇”西方后始开现代化之门的历史说辞有明显区别的是,中国艺术却是几乎毫不拒绝的全盘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尤其以1980年代为兴盛期。当下仍然活跃并占据主要位置的198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很少有人不深具感情的回忆其早年学习艺术时对西方艺术的渴望和向往,甚至以西方(英美法为主的艺术)为艺术实践和对社会改良的标准和热望。当我们翻阅中国近代的历史,也会发现甚至是倡导革命意识的“延安文艺”时期,也并不排斥对西方现代派的大胆、激进的借鉴和适时的转化。
1980年代后,西方艺术全面进入国门。至今,应无人对此现象和潮流做过详实考证。是何种西方艺术史,是完整线索的艺术历史先进入?或艺术家个案的介绍先进入的疑问已经无足轻重了,关键是我们迅速了解和已经准备消化。但至今,我们发现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当我们看到西方时,其实更多是西方艺术的图像和文字宣传。列数立体主义、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极少和观念艺术等等,我们很难看到围绕着艺术作品、潮流、历史背后深刻的时代因素,和更为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作用的种种详实介绍,甚至,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甚至没有看过“原作”。在这些过程中,西方作为艺术史的绝对中心被高度形塑。
很快,1990年代扭转了残留在1980年代冒进、盲动的艺术交流现象。更多的艺术家可以出国参展,全球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讯息不再作为绝对的地理知识和专业的特殊垄断。每个人不仅仅在反思历史、文化、宗教、国家等问题,更是在积极反思自身,作为存在的个体意识变得比什么时代都显得重要。我们和西方历史在并行前行,而不是寻求“他”身份的融入;是参与、建构,而不是边缘、地方。中国“当代艺术”为自己正名,脱离了与西方的依附关系,成为现代性的正统样本。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不断的出席全球重要展事并参与探讨、搭建未来的可能发展。今天,在世界上,还未举行过中国的当代艺术展的区域少之又少。
问题也许并没有想的这么简单。问题解决得看似越快,越意味着不彻底。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一直既亲近又矛盾。中国从上古历史以来,一直视自身为“世界的中心”,一方面由于地理的隔绝,经济、政治的自足得以填充这种想象,另一方面,历史上的中国与西方也曾不断遭遇、撞击、交流,甚至大胆吸引改造,如佛教进入中国。真正的焦点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耻辱性的接受了西方的征服并立誓发展以进入现代化社会。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进行的越为急速和成功,也就意味着更接近西方,而非自身传统精神自然延续,文化保存的焦虑心理和对进入西方中心论调的渴望,矛盾地交织在一起。
中国何以在现代社会恢复自身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精神必然是适合当代全球社会而非地理空间中的独善其身。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成为一种“世界艺术”,而不是“地方知识”,都需要依据现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基础来讨论。很明显,迫切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艺术,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的现实需要的“创造性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