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忍心说,当代中国雕塑界已经接近业余的边缘。雕塑整体水准的下降可以从雕塑创作的现实中窥见一斑,虽然当今论艺没有标准,论技却有“像”与“不像”的基本判断,除了“观念”的一路之外。试想,今天如果再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能不能拉出当年雕塑家水平的班底,还能不能创作出当年那样水准的作品。或许有人说,那都是一些过时的玩意儿,今天的“当代”是靠“观念”吃饭的,雕塑的小技不足为道。这年头美术各科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油画家们越画越细,超过了他们的老师辈,其写实的程度,想徐悲鸿先生也一定会惊叹。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批写实的画家不信“观念”的邪,打出了“新古典主义”的旗号,创立了“写实画派”,又利用了市场,成为当代油画界乃至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集团势力。联想到雕塑界,雕塑界怎么就不可能存活写实的技艺?当然,雕塑界和油画界有很多不同,可是,细想想还是有一些共同的方面,就技艺而言,两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技艺性的特征,为何雕塑界却出现了集体性的丧失?
这年头,很多的学术问题都牵涉到饭碗。因为饭碗的问题,有时候必须绕开一些学术的关口。这是一个不可太较真的时代。但事事不较真,就会失去基本的原则,就会失去学术的尊严。有人指出雕塑界存在着“牢骚一族”。“大家在一起,有太多可以抱怨的事情:雕塑相对不被重视、城市雕塑建设中的长官意志和老板意志、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和透明公正的评审机制、雕塑市场远远落后于书画市场、缺乏足够理论阵地和艺术批评的气氛……”可以说,雕塑界是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可见的既得利益的一族。没有改革开放,哪有那么多的雕塑工程?还牢骚,“长官意志和老板意志”,“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和透明公正的评审机制”,在美术界,在文艺界,哪个行业不是如此?至于“雕塑市场远远落后于书画市场”的说法,就有点脱离现实。近20年来,有大大小小的属于各级政府的雕塑工程,下到村镇,上到省市以及中央,各地的城市雕塑花费了许多纳税人的钱,也占据了许多重要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拆了建,建了拆,使得雕塑家们的生意应接不暇,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令公众质疑的社会问题。都是“工程”啊!“工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政府的投资。可是,那些书画家,可怜兮兮地靠一平尺多少钱在卖自己的画,走穴的一族更是可怜。能够动用国家资源的也就是国家创作工程,受惠的只是不到百位画家而已,而且是几十年一遇。其他方面能够动用国家资源的只是那些为数不多的贪官,花国家的钱受一些书画方面的贿赂,与一项雕塑工程相比,数额也很有限。总体来权衡,雕塑家们不应该再发什么“牢骚”。倒应该在一项雕塑工程收尾的时候,好好想想艺术方面的问题,可是,往往却又投入到下一个工程的兴奋之中。可以说,工程毁了当代雕塑,观念废了当代雕塑,此两者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国雕塑水准的下降。
当代中国雕塑整体水准的下降,也有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可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罗丹的西方雕塑的辉煌,确实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峰,而西方在当代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国雕塑百年来西方化的历程,还没有学到家,只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看到了希望,就遇到了政治化,拨乱反正之后又遇到了观念化,直至当下,论观念又落后了许多,还是看着外国人的眼色,跟着外国人的节奏,亦步亦趋,真正是“积重难返”。客观来说,现在的雕塑界只能说是利用国家资源解决就业和饭碗的问题,很难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应该清醒地看到,雕塑在当代社会中独有的优势,在如今无序发展的“忽悠”雕塑的时代中,确实是美术的其他方面难以攀比的,所以,雕塑家们环顾四周的书画家,应该知足。
最近有学者提出雕塑界“到了全面提升的时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该提升什么,更值得思量。“雕塑界应该更加致力于每个人的提升:观念和视野的提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内容。不过,我认为雕塑界需要提升的是诸多项目中的“能力”的提升。就“能力”二字,也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广而论之,海阔天空。然而,就中国雕塑界的整体“能力”而言,不是提升,而是恢复,恢复到做张三像张三,进而能够传神的基础线之上。再高一点要求,应该恢复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代,能够留下储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时代精品——这是中国雕塑近百年来最辉煌的时代,许多代表辉煌的时代佳作都是诠释20世纪经典的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