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绘画作品的真实性亦即绘画中的三度空间感与质感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绘画与现实事物的相似性的重要标准。但是,恰恰是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认为“绘画是一个用油画颜料的特性和用颜料质感厚度所限定的二维平面世界。”19世纪末期西方绘画发生的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意识到绘画是一个二维的色彩平面,它可以通过文学之外的东西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已经注意到艺术是一种取之于自然的抽象,要利用色彩本身的性质,去挖掘它内在的、神秘的、谜样的力量。应该创造多种的和谐,来应合我们的心灵,通过形与色呼唤美丽的思想。
由于20世纪初期中国的前辈美术家从欧洲引入的写实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学院美术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得人们习惯于将绘画理解成以具象形象和图像表达某种观念的方式,从而将表达的内容看作绘画本身,而绘画艺术语言自身的魅力却被遮蔽了。由此,发展一种专注于纯粹绘画语言的艺术——抽象艺术,就为新世纪中国绘画的多元化生态提供了另一种新的空间与视觉欣赏的领域。
在荣剑博士的推荐下,最近我有机会看到几位充满活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他们在抽象绘画领域的潜心探索饶有兴趣。在当代艺术的浮嚣与急躁中,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既有一种北国清晨的清新悦目,也感受到江南早春的无限生机。
刘辉的作品优美典雅,色彩和谐,但他画中的空间感却具有苍茫的宇宙感,在这种宏大的空间中,他既表现了壮怀激烈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般的忧郁。对于生活的信念与对于人类的绝望交织在一起,使他将眼光转向了另一个超现实的色彩世界。在近期的作品中,他明显地加重了用笔的线条组织,将过去画刀涂抹的色彩平面,转换为更具有空间深远感的山水意象。这其中,书法性的用笔以其鲜明锐利的痕迹加强了画面的流动感与速度感,从而在云、水与空气之间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苍茫境界,超越了物质世界的表达。
陈峰的作品具有从高空鸟瞰的独特视角,并且充满了激烈的运动感。无论是《月光下的快速移动》,还是《永不停息的源泉》,都充满了宇宙创世纪般的惊天动地的大开大合,在上升与下降之际,在白雪与地火之间,在浪涛与云海交汇之处,画家表达了对于宇宙壮阔景色的赞叹,对于生命与运动的憧憬。陈峰的作品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具象联想空间,但是并未局限于现实景物的想象,而是以主观性很强的想象性色彩,将生命的运动与冲突阐释的淋漓尽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规的宏大视野,并且具有东方水墨画的生动气韵。
较之陈峰,王益辉的作品更为抽象,他像一位科学家,凝神观察大地,在每一个无名的局部中都看到造物主的力量。他在这些局部中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生机,以极为抽象与茂密的笔触,将自己的心灵之光映照在自然的造物上。王益辉的作品具有中心紧密边缘稀薄的构成图式,既有表现主义的激情,也有抽象的抒情。他作品中的光的表达方式,具有内在的恒定性,与画面中相对稳定的色彩组织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语言。
张和平的作品以荷花为母题,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礼赞。从古至今,荷花一直是中国文人笔下的象征性符号,表达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但是,张和平超越了传统花鸟画的伦理性表达的框架,将荷花的形象与质感推至边缘,抽象出其内在的迎风挺立的精神气质,以豪放的笔触,浓重的肌理,组织成充满激情的画面。说到底,荷花只是画家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媒介,在张和平的绘画中,局部的色彩与笔触,从造型状物的层面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的表现价值。每一个色彩局部的冷暖关系,不同的用笔与走势,都通过看似偶然性的组合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
北水的作品没有张和平的绘画所具有的那种华丽与书写性,更为沉郁与浓重,突出了材料的质感与制作性。与其说他的作品表达某种自然界的情境,不如说,更多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的情绪流动与潜意识的游走。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浮雕般的厚度,所以有很强的视觉力度。他将作品中的用色,局限于红与黑等几种有限的颜料,而在技术语言方面,也以粗犷的用刀涂刮为主,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手段。这是一种圆桌上的芭蕾,具有很高的难度。正是在这种自我限制的表现中,他的内在激情获得了某种理性的逻辑。
与上述几位画家不同,女画家王峥所采用的材料语言,是西方古典坦培拉技法,主要以水来调合蛋黄与色粉,这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所采用的画法,是西方油画形成之前的主要艺术表达方式。坦培拉绘画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的沉着与含蓄,运用多层透明的薄涂色彩的覆盖,使底层的色彩能够透出,从而使画面的色彩感觉非常细腻。由于水的调合,色彩的表面并不反光,而是将光线吸收到画面的色层之中,从而使画面具有半透明的色层空间,如同中国古代的瓷器色釉的温润柔和。王峥在传统坦培拉的技术语言基础上,尝试了现代材料的引入,使画面的肌理与构成较好地表达了她对自然的体悟。天地万物自在不语而有其生命的流转,山川星云沧海流变而时空永恒,王峥的作品运用材料但超越了材料,表达了一种朴素含蓄的抽象境界。
抽象绘画揭示了抽象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家对于颜料与画布相结合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思想的质量并不等同于绘画的质量,虽然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念的表述,但绘画的质量还是要靠绘画来实现。必须要持续不断地画,在这一心手相应的过程中世界才会对我们敞开。抽象艺术不是为了画出一个好看的画面,而是为了转变我们对自然的感知方式,更为细腻丰富地表达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有着更为优越的传统艺术资源,可以在写意性的表现中,将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精神渗透到画面的结构与用笔中,超越传统的东方神秘主义,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抽象意境。
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抽象艺术一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潜流。说其“潜流”是指许多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潜心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是指抽象艺术一直没有成为显流,在全国性的重要展览中往往是作为“百花齐放”的一个平衡策略,因为这些展览的组织者并不具有系统的抽象艺术的教育与创作背景。更重要的是,20世纪中国艺术始终具有的“文以载道”的“泛政治化”的价值取向而忽略纯粹绘画语言的探索。有鉴于此,我对刘辉、陈峰、王益辉、张和平、北水、王峥这6位画家充满信心,希望他们对当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创作路径,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多样性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