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艺术对人意味着什么?
艺术不是知识,而是感悟,不是经济,而是活动。艺术和生存体验,和生命过程有关,并且只和这些东西有关。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力量”(Power)也者,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权力”。知识就是权力么?的确是,古希腊对誓,犹太先知和罗马立法官不仅握有知识的权力,而且简直就是知识的权威。他们至今仍然作为楷模,萦绕在教授和作家的脑海里。然而,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福柯写道:“而我却梦想着,会有那么一位摆脱了自明与全能的知识分子,他努力在时代惯性和约束网,中探查并指明弱点,出路与关键联系。他不断更换位置,既不知明天的立场也不支限定今后的想法,因为他对现状的关怀超过一切。
在知识和行政,技术和官僚紧密结合的世界上,放松知识与行政的权力的确需要梦想和勇气。当然,更需要对现状的关怀,因为现状有一种力量,即它是未来的历史。
一个关怀现状超过一切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后现代知识态度的改变正是由于今天的青年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更多的空闲时间,同时也面对更多的选择他们热衷于以惊人的速度消费大量的文化观念,青春之所为,常常为既定的行政体制所不容,为因有的知识系统所不齿。然而作为生命的过程和生存的体验,青春不仅具有更新社会的动力,而且会不断产生新的动力,并永远不断地走向未来。以至于毛泽东当年也曾这样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皆底是你们的。”青春是自然而然的,也是边缘的和野生的。青春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可能的期待也许只需要道义与善良,青春就是改变历史的力量。青春就是权力,正象知识就是权力,行政就是权力一样。凭借这一点,青年艺术关怀现状,提示真实,书写梦想,哪怕现状让人不安,真实让人生畏,梦想让人置疑。
青春应该成为自由、自在与自主的表达,成为走向未来的新动力。对艺术而言,此乃要义之所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