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顾振清:塑造“中国价值”的6位老外
                            
日期: 2010/1/18 13:45:10    作者:顾振清     来源:     
题记:以著名策展人顾振清为主编的《视觉生产》,2008年初推出了一个新专题“6位中国当代艺术早期老外推手”。这6位推手分别是戴汉志、莫妮卡·德玛黛、凯伦·史密斯、罗伯特·伯纳尔、乌利·希克、劳伦斯·何普林。顾振清认为,从这6位早期推手的经历来看,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会有强大的市场效应,恰恰反映其有独特的价值,而6位早期推手值得重点关注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以非凡的眼光参与了这种“中国价值”的塑造过程。

乌利·希克(UIi Sigg) 在仔细观看鲁美毕业的年轻艺术家闫珩作品

  上海证券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聚焦这6位老外推手?

  顾振清:2005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中国热”的一个特点,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鼓舞,另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扎实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内涵,是其他地区当代艺术里比较少见的。由于中国这30年非常特殊的政治经济的背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体制之下,既是一种文化建设,又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状态下发展,出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有市场了,已经从地下走到公开了,从边缘走向主流了。但我们不能满足这样,我们仍然在重新建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比如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进入中国的当代史和文化史?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与体制共生,或者互相参与?

  上海证券报:为什么“老外”推手选这6位?

  顾振清: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尤其1985年以后,有很多外国友人的努力参与。他们架桥铺路,让外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我选出的这6位比较典型,作为一个小结吧。主要是想说明,在我们中国当代艺术这样的社区之内不能当成封闭的领域看。这些人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早,如莫妮卡,黄山会议的时候就来了。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概念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希克的收藏及其展览“麻将”,比如劳伦斯的画廊是真正的画廊,发现艺术家,推动艺术家,把艺术家推到国际艺术平台。这些外国人有的在本国不一定很有名,如莫妮卡等,但是在中国非常有名。戴汉志是很多艺术家心中的丰碑,就是艺术家中的白求恩。大家对他非常敬佩。他在他最后的几年里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工作有很强的预见性,说明他们有眼光。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是非常认可的,相当支持的,不会说上来随便乱扣帽子,他们就是住在中国,从中国本土的语境出发,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他们有很多是用真情实感来思考和评论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外国推手往往有全面的技能。如戴汉志就是策展人;莫妮卡后来也策划了很多展览;凯伦本来就是策展人;何浦林是香格纳画廊的老板,策展人也是他的一种能力;而这几个人,跟国际上的策展人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也成为外国策展人首先愿意交流的对象。

  上海证券报: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市场这个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是哪几个?

  顾振清: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市场的过程,其中有3个人的作用较突出:凯伦、希克和劳伦斯。史密斯曾为四合苑画廊工作,然后又变成独立策展人、艺术经纪人,就是说,她从事的角色比较丰富一点。希克呢,他从收藏家这个角度,使得很多年轻艺术家得到最初的鼓励。但是有个特点,这6个人都有足够的学术头脑。凯伦文章写得很漂亮,劳伦斯眼光很好,希克作为收藏家也是眼光很独到的。

  上海证券报:有“老外”推手,一定也有中国推手?

  顾振清:我们自己的推手更重要。这些老外推手只是让中国艺术家更加国际化,产生更大影响力,起到了一个铺路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当代艺术自己的推手的话,没有老栗这些人的话,那些“老外”推手就会像一块糖扔在热水里,马上就稀释掉。栗宪庭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级的推手,他出现得最早,与“85”、“89”、“后89”,甚至后面的艳俗都有关,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他的立场与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他最早抓住90年代的转型,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相对这些老外,老栗更是一种肩背式的承担,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

  上海证券报:对目前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的动荡你怎么看?

  顾振清:以前我们也谈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好,国际当代艺术市场也好,是不是会发生一个冰河期呢?或者说这个拐点在哪里呢?回头看,中国当代艺术2005年开始井喷,到现在还不到3年,如果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成熟或者在国际平台上的成熟,看作是30年的长期的区段来看,我们刚刚迈出第一步。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从1989年开始有被国际关注。然后到现在,我觉得肯定是个上升期,其中会有波浪,但不能看作为拐点。有的人会降下去,有的人会涨上来,这很正常。总体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全面调回去不可能。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被广泛享有、广泛了解;可能以后要走一个比较平稳的路,而不再是像这两年坐直升飞机一样。我觉得这很正常。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投机的对象,而是一个稳步发展的对象。

  汉斯(Hans van Dijk)

  中文名戴汉志,1946年出生,荷兰艺术家。他于1985年放弃荷兰的生活与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在南京大学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有了颇深的了解,结识一些艺术家。1993年,他在北京成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开始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并帮助艺术家们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是年,他策划了反响极大的德国柏林"中国前卫艺术展”。之后,他在海内外策划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计60余次,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他整理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丰富细致的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库。2002年4月29日病逝北京。由于汉斯无私奉献精神,他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者们的楷模。

  何浦林(Iorenz Helbing)

  1958年出生于瑞士。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苏黎世大学和复旦大学学习历史和专修中国史和艺术史。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香港的一家画廊工作。1995年来到上海。1996年建立香格纳画廊。香格纳画廊是上海第一家独立的当代艺术画廊,2000年,香格纳画廊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画廊进驻国际重要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2006年,何浦林被国际级艺术杂志《Art Review》评为当今世界艺术领域最有影响的100位人物之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早期推手,他将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制度带到中国,并策划了60多次展览,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进入国际视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英国人,1992年底来到中国北京。她是因为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着强烈兴趣而转辗来到中国。她在到中国大陆之前,在香港就职期间已经接触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因此她来到北京后,就明确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她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如艾未未、徐若涛、刘小东等在国际上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策展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她撰写了许多相关著作和论文,如2008年春季东八时区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的九个英雄》等。这些都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必读品。她至今仍然定居在北京,一直关注着中国当地艺术的发展。

  乌利·希克(UIi Sigg)

  出生于1946,瑞士人,获得苏黎世法律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的经济实力雄厚,并且热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与其他收藏者不一样的是,他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作为一种个人事业用心经营。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未成风气且利润极薄的时候,他敢开先河,眼光独到地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括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建立了一个“收藏”档案。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信心和热情。他设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影响巨大。

  罗伯特·伯纳尔(Robert Bernell)

  美国人。1986年到南京大学进修,结识了徐累、张少侠、李小山等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兴趣盎然。回到斯坦福大学后,他对林风眠、徐累、丁方和吴冠中等人进行艺术批评和介绍。他创办的中国艺术网站(chinese-art.com)曾是最专业的关于中国艺术的英文网站,是世界第五大艺术网站。他现任东八时区(Timezone 8)副总裁,出版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图录。罗伯特通过其网站、出版物和收藏介入中国当代艺术。

  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e)

  出生于1962,意大利人。她获得了艺术、音乐及戏剧学院艺术史学士学位及印度及远东艺术史博士学位。1986年来到中国,见证了从黄山会议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1988到1989年间曾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她往返于意大利和中国两国生活和工作,在两国发掘并推广当代艺术家。并在多所大学和美术馆举办过中国和意大利当代艺术研讨会,在中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瑞士、美国和泰国策划了40余次展览。她撰写评论文章深入透彻,有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评论文集《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 亲历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