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您能概括一下对“50后”/“60后”/“70后”/“80后”艺术家的印象与感觉吗?
鲁 虹:按年龄去区分艺术家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70后”艺术家的出生背景、艺术取向与“50后”、“60后”的确是不一样。
王广义他们那一代,经历过红色革命时期、有着文革与上山下乡的历练,由于受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影响,他们的作品一般比较宏观,比较关注社会问题,比较强调意识形态大的框架。像王广义的《大批判》,是在就大的社会问题发言,张晓刚的《大家庭》也都有这种情结。
刘小东那一代虽然出生在红色革命时期,但是主要成长经历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不大关注空洞的理想,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其中包括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们都是表现身边的人和事,只是后者比较调侃、玩世一点。
“70后”显然是更年轻的一代,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没有红色革命的教育背景,而且是在商业社会、西方文化、大众文化、卡通文化、商业文化、电视文化、电脑文化的影响下中成长起来的。另外,他们接受的教育比较好,国际视野也很开阔。整体来看,他们不仅更为关注个人的、私密的、感性的东西,而且在艺术表现上是和新媒体是有关系的,比如张小涛,他的作品有一些是用新媒体做的,但一些架上绘画的图像方式也受到了新媒体艺术影响,有的是从一些动态的影像转换而来,有的则是从一些静态图像中转换而来。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东西。
“80后”是非常有才气的一代,但是他们大部分人不幸遇上了市场太好的氛围,一些艺术家甚至还没毕业,画就卖起来了,而且被炒得很高,这就使一些很有前途的艺术家被扼杀了,现在浮在水面上的都是卡通80后,他们有的人起初是不错的,但在市场的诱或下,尚缺乏老艺术家在80年代的虔诚心理,的确很遗憾。我认为,现在70后艺术家成长起来了,里面有一些很好的艺术家,他们既得到了市场的好处,也懂得利用市场,抵抗市场,他们比80后艺术家更加成熟。
《画廊》:“70后”艺术这与其它年代的艺术这相比,有何特点?
鲁 虹:2002年以来,我们在深圳美术馆做了一系列当代油画展,其中的“图像的图像”展,主要邀请的是“70后”艺术家,与老艺术家不同,他们更喜爱采用微观叙事的创作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价值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而且,从观念入手,他们常常会调动或借用所有的视觉资源去进行表达。可以说,在一种非常主观的艺术框架内,他们总是任意地拼贴、裁剪、组装现实。相对而言,他们比老一辈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敢于大胆地借用一切现有的艺术手法,即不管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甚至是大众文化,都广泛地借鉴,在他们看来,传统的经典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既然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并生动体现了当代人的欲望和想法,是完全可以借用的。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画中的图像显然已经不是直接来源于对生活的写生,而是照片、广告或杂志上的图像等等,这是一种“图像的图像”,是后期制作的结果。
《画廊》:“70后”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一些“70后”青年艺术家甚至在艺术市场上加入了“百万大军”,这对他们有何种影响?
鲁 虹:我们不要过分看重市场。在中国,学术和市场还没达到很协调的地步,不像在西方,首先有一级市场,如画廊,作品经过很长时间的检验,再进入二级市场拍卖行。相比之下,中国很多画作都没有经过画廊就直接进入了拍卖行,而且卖出了很高的价格。你根本不知内中的情况,更无法判断其价值。我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地位,市场上卖得很高的价格那是很正常的,但对年轻的艺术家,一下子卖得很高,并不是好事。应该有个过程才好。
《画廊》:作为评论家,您对“70后”的未来有何期待?
鲁 虹:艺术史是不断发展的,王广义、张晓刚他们虽然优秀,但艺术史不会就此停顿下来,而且,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推出新的人物与新的作品,因为任何标准总是有时间限制的,假如年青艺术家始终顺从过去的标准,只是摹仿上一代艺术家,却不能创造出新的标准,就没有历史可言了。这就是艺术史发展的逻辑。再强调一下,“70后”艺术家受的教育很好,视野也很开阔,现在正处于人身的高峰期,是很有希望的,他们中的优秀艺术家,有可能揭开历史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