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梦波,Q2012,2011,装置,时间无限,电脑,6投影,音响,尺寸可变
“行动绘画”是二十世纪40 年代中期出现在纽约,也称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塔希主义(Tachisme),50年代风靡美国画坛并波及欧洲。行动绘画的名称来自美国评论家H.罗森伯格在1952 年对这种风格批评时提出的,它是无形式的、即兴的 、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艺术,是用来刺激观察力,而非满足传统艺术欣赏的趣味性。
波洛克为创始人。画家作画时用颜料洒滴在铺地的画布上,抛弃一般的绘画工具,以枝条、泥铲和滴漏颜料、掺沙的碎玻璃等作涂抹,以“满幅画”的新的线条和节奏来寻求全新的画面,无焦点透视关系,可以说是以线和色彩的偶然性的重叠和渗透来对传统绘画的反抗。克兰则以漆墙排刷在画面上挥洒,笔力强劲,偶尔随意的点滴流淌 ,强调表现一种情绪和速度。这种绘画艺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追求一种画面和色彩的偶然效果。西方美术史论家认为中国画的泼墨方式与行动绘画相似,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
《Q2012》是一个用电子游戏引擎驱动的“行动绘画”项目。
《Q2012》基于我2008 年创作的《Q2008》,是以著名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Quake III Arena 的技术为基础,重新设计了角色、动画、舞台和机器人系统的MOD(游戏增强模式),利用原程序中的一个测试接口来实现把一个时间序列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其结果是带有完整运动轨迹的人物和物体被压缩到单帧画面上,与二十世纪初的行动绘画概念遥相呼应,从而开发出用电子游戏技术随机、实时、互动地创作绘画的某种可能。异于《Q2008》,《Q2012》将升级为聚焦于水下的六投影,并呈现黑白电影般的肃穆。回顾艺术史,有过开发自动绘画机的尝试,多是利用包括齿轮曲轴等类似钟表的机械结构,在运动部件的末端插上一支笔,纪录下设计或随机的运动轨迹。我一直喜欢这样的试验,小时候也着迷于用当时流行的带齿轮的成组塑料模板插上不同颜色的圆珠笔画来画去。80 年代,我也深为以波洛克为代表的行动绘画所吸引。一般观众和评论家都着眼于其非中心,平面化和身体动作相关的一面,我却欣赏其把时间过程完整纪录的一面,尤其是他们在进行绘画表演的时候。纵观美术史,一直都有试图把一系列动作也就是一段时间在单个画面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其根源是人对于时间之困惑乃至死亡之恐惧。这种本能也是我为什么自幼就很难满足于独幅画面,而要一再地通过幻灯、组画、录像乃至游戏来创作的原因。通过《Q2008》至《Q2012》,我发现三维电脑游戏引擎有可能成为画具,不光是因为所有的基本元素可以重新设计(包括特制的的三维模型/蒙皮和动画等,就象波洛克或者德库宁可以挑选自己的笔和色域),而且其元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运动方式(就象波洛克站在画布上滴溅落色浆或者德库宁的挥毫),都有可能通过定义游戏元素的属性和机器人系统的个性(角色的AI 部分即人工智能包括性别的调整)来随机发生,从而创造出一个相当丰富多变的可用的系统。
简而言之,《Q2012》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的自动绘画机器。
关键词:冯梦波 Q2012 数字艺术 行动绘画
相关新闻:
梦波2012——冯梦波个展开幕 “梦波2012”冯梦波专访:游戏结束,返回现实 梦波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