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震博弈:重思国土战略 |
|
日期:
2008/6/16 13:56:14 作者:马军
来源:
南方周末 |
|
今年的主汛期即将来临,应对洪水,仅靠工程措施是不够的,需要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去审视严峻的防洪形势,停止各种导致脆弱生态进一步退化的不当做法。
5月以来,南方12省份的强降雨,已经造成一百多人死伤。南方一直没能摆脱洪水威胁,有气候方面的原因,由于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常于夏秋形成暴雨;也有生态的原因,植被的破坏、湿地面积的减少,都容易造成洪灾。要有效防御洪涝灾害,需要结合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洪涝灾害首先和降雨有着密切关系。南方地区有时发生雨带滞留,造成大范围的持续降雨,就可能导致1998年那样的流域性洪水,带来极大的损失。而局地暴雨,如果降落在山区,就可能导致当地山洪暴发,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如果降落在平原地区,就可能因排水不畅而引发城市内涝和农田渍害。
雨带的分布和降水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有所波动,但相对是稳定的,而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在2000年以来却呈现增长趋势。以长江流域为例,隋代以前,长江洪水的记录只是寥寥,到了唐代,上升到18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5到6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长江洪灾总体还是呈加剧趋势。
究其原因,首先是清代以来南方人口的不断增殖,造成人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本能够在雨季大量吸纳洪水的湖泊湿地,被开垦成农田,甚至成为人口稠密的城镇。与此同时,大量的人口进入长江、珠江等南方河流的上游地区的崇山峻岭间,烧山伐木,陡坡开垦,对能够在雨季涵养水源的森林植被带来了巨大损害。
其结果,是许多南方河流在总流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枯水和洪水的比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山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雨来了抗洪,雨走了抗旱”几乎成为了常态。而在长江、珠江下游的平原地区,夏秋的高水位也不断和冬春的低水位形成鲜明对照,在送走夏秋洪水的同时,许多城镇就已经开始为缺水发愁。
水利界普遍认为,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限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从时间上看,降水高度集中于夏秋,而年际变化也很明显。根据这一判断,过去五十年我们在全国主要江河上大规模建设水库,希望用水利工程来平衡水资源分配。以长江为例,不但修筑了数以千计的水库,同时还将长江中下游除洞庭湖、鄱阳湖外的所有主要通江湖泊几乎都建闸修坝,平时下闸垦殖,留待洪水时开闸蓄洪。
工程措施虽然有助于防洪,但它的能力是有限的。以长江上最大的三峡工程为例,其库容不过三百多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更小。而据估算,在经过过去五十年系统性破坏后,长江上游残存森林的含蓄量还有一千亿立方米。而在珠江流域的广西、广东,其森林覆盖率从清朝初年的80%惊人地萎缩到1949年时的8%多一点。这些水源涵养能力损失仅靠工程措施无法弥补。
一味依赖水利工程会造成许多问题。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身兼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养殖等多重功能,而这些功能相互间也有矛盾,造成其防洪功效常常打了折扣。同时,由于对降雨量的长期分析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水库调度运行中常会出现偏差,突降暴雨时梯级水库同时开闸泄洪,有可能恶化洪水影响;而水库放掉了水而洪水没有到来,则会导致后期的供水不足。包括水库建设在内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泥沙淤积,造成防洪库容的快速损失。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央总结历史经验,对防洪政策作出了调整,开始注重工程措施结合生态措施。比如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等,使得一些地区生态恶化趋势有所遏制。在南方一些山区省份,退耕还林以后,水土流失有所缓解,洪涝灾害和由此引发的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有所减轻。但这些好的生态政策,在实施中还存在着资金、管理等问题,比如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就存在着一些地区补偿款发放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恶化了防洪的形势。在南方广大山区,许多省区为种植经济林木而大面积破坏天然植被,而橡胶树、桉树和许多果树涵养水源的能力远远不及天然植被。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造成大量移民就地后靠,形成新一轮陡坡开荒;再加上水电开发和水库淹没道路的重建给水库沿线的山体带来的巨大破坏,恶化了这些地区原本就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一些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导致南方许多城市越来越多地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引发城市地表沉降,恶化了河道防洪形势。同时城市建设形成了大面积不透水的硬化地面,造成城市在暴雨来临时排水更加困难,加剧了内涝。
今年的主汛期即将来临,南方各省应加强对水库、堤防的戒备,确保防洪工程不出险,确保2008年安全度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应对洪水,仅靠工程措施是不够的,需要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去审视严峻的防洪形势,停止各种导致脆弱生态进一步退化的不当做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湖泊湿地等生态屏障,更合理地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城市。为了让人类自身获得长远的安宁,我们现在就需要还生态环境以安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