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世界都已公认,全球通胀的根源是美元贬值,美国政府的所谓“强美元政策”是在撒谎,因此中国应该多谈美元贬值,不要轻易在这个问题上撒手 从美压人民币升值到中推美元走强 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6月17日在美国举行。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美两国面对的问题,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对话与前三次对话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 从全球看,全球经济处在下滑的态势中,美国次贷危机的余波仍在全球震荡,国际油价和农产品价格大涨,美元贬值所掀起的通胀大潮蔓延全球,并在越南等国家洗劫财富。美国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国内消费低迷,失业人数上升,通胀阴影加重。 对中国,2008年1月至今,大雪灾、地震、洪涝灾害接踵而至,再加上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预期、油价和矿产价格大幅上涨等,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国经济前景和宏观政策的变数。 背景变化会影响中国战略经济对话的话题选择,也会改变对话的筹码。从公开信息来看,本次战略对话的主要议题是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美元汇率也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这与过去的中美贸易赤字、人民币升值、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等传统议题有很大差异。虽然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出访之前,专门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文章,指出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的重要性,但在笔者看来,中美今年的战略经济对话的含金量无疑要小得多。 事实上,对于美国方面而言,今年对话的重要性并不高:美国政府即将换届,保尔森的财政部长任期也快到期,美国过去对中国在市场开放上的施压也收到了一定效果,再加上美国国内经济、美元持续贬值等问题,美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的注意力正在下降——这是一种问题优先度的转变。 相反,中国对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期望甚高,尤其是在媒体和舆论层次,对本轮对话投入的关注度前所未有,许多中国媒体都在摩拳擦掌,大有在此轮对话中一举扭转过去“被动局面”之势。 在笔者看来,国内的这种空前热度基于一种判断: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增大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应该在对美经济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然而,这种看法可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误判,国内对本轮对话的热度也需要降低。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实质,是两个在国际上无法相互避免、存在密切经贸关系的庞大经济体之间的一个管道,使两国能够在外交、军事、行政渠道之外,就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进行通气。当然,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谈判场所。因此,在合理定位之下,利用这个管道稳扎稳打,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和空间,应该是战略对话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此而言,中国对本次战略对话的实质性议题(区别于公布的桌面上的议题),应该力所能及地多施加一些影响,在美国对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的同时,加大在能源问题、美元贬值问题上的谈判力度,争取更多的筹码。现在全世界都已公认,全球通胀的根源是美元贬值,美国政府的所谓“强美元政策”是在撒谎,因此中国应该多谈美元贬值,不要轻易在这个问题上撒手。 对话管道不会轻易中断 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周期,很多人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前景表示了忧虑。许多国内外人士都表示,美国大选在即,白宫将在明年1月易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一机制能否被下一任美国政府所接受,还存在不小的变数。一些美国政界和咨询界人士表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带有保尔森个人的色彩太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尔森与布什总统的个人关系,估计很难在下一届总统那里幸存下来。 这种看法似乎过于悲观。正如在政治上不能相互忽视一样,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利益往来也完全不可回避。在笔者看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延续,更多取决于美国方面的态度,中国保持这一机制的愿望应该不成问题。不管美国领导人的政见如何,不管党派的差异,作为两个大国间的高层沟通管道,在任何一届政府那里都是有用的,不同的只是如何使用它的问题。稍加理性地来思考,两国都不应该轻易中断这个难得建立起的沟通管道。 (作者是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师,电子邮箱hejun@anboun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