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恶搞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日期: 2008/12/19 9:15:22    作者:魏英杰     来源: 东方早报    

网上最近正疯狂传播一部印度电影《月光集市到中国》的预告片。这部由好莱坞和宝莱坞合拍的影片,因为被认为多处恶搞《功夫》、《黄金甲》、《色|戒》等中国大片,而在国内引起热烈讨论。

找来一看,不到3分钟的视频,确实不少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我甚至怀疑,这部片子是冲着中国电影市场来的。故事本身也充满了“中国元素”,讲一个印度厨师被当作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转世,由此展开了一段奇妙的中国之旅。影片糅合了武打、穿越(时空)、旅游(异域风情)以及印度特色歌舞等风格,作为一部冒险喜剧片还是很讨巧的,我看好它。特别是那些恶搞(通过戏仿达到幽默、讽喻效果)桥段,肯定会让不少中国观众会心一笑。

  然而,一些网友的解读充满了斗争意识,有人认为这是在讽刺中国大片“丢人”,还有人说现在连印度人民都瞧不起咱们了。凡此种种,大有胡戈们搞得、外人搞不得的意味。这真有点让人不知如何说起了。

  影片要明年1月才在印度、美国公映,对电影本身作出评价言之过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这部片子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依我看,这部电影搞这么多噱头,无非为了讨好(包括中国的)观众和市场。这样一来,也就没有必要过度阐释,乃至于自我妖魔化。退一步讲,即便是恶搞也并非不可接受。如果纯粹为幽大家一默,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另类交流方式。电影是文化想象的作品,不同文化在沟通与碰撞中,误读(严格来说这不算恶搞)大概难以避免,甚至是一种常态。我记得成龙主演的《神话》便涉及印度场景和文化,难保人家也认为其中存在误读或恶搞成分。那么,就算这部影片带点讽刺意味,也不妨一笑了之。何况那些被恶搞的中国大片,有的不早就被咱们批得体无完肤了嘛。难不成被人家恶搞一把,就伤了自尊?

  其实我还想说,恶搞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进入网络时代,恶搞文化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恶搞这个词,据说最早就是来源于日本的Kuso。更有意思的是,有的恶搞手法无所不用其极,让人大开眼界。比如,前些日子在全世界范围内颇为轰动的一起恶搞事件,当为美国一家民间组织印制了120万份山寨版《纽约时报》(而且还有网络版!),这份假报纸头版头条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了》。可到现在也没听说,《纽约时报》负责人摆出一副“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架势。美国有个著名的系列电影,叫做惊声尖笑(Scary Movie),每一集都对近期的好莱坞大片进行恶搞,至今已拍了4集,票房还很不错呢。

  恶搞精神全世界都有,所以,实在没必要时刻高度紧张,一看到几部电影被人家恶搞,就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当然,上述判断更多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千万别上纲上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