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伪作谜局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画一直是美术界、收藏界的珍贵艺术作品,其拍卖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而关于他作品的真伪却也是业界坊间争议最大的话题
本刊记者/杨时旸
1634万港币。
林风眠的作品《渔获》以如此高价在香港成交。4月6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当场内为这个数字欢呼的时候,场外一些圈内人士却对此心生质疑。《渔获》以及同时上拍亦取得高价的林风眠另一组作品《京剧人物》,自落槌起就陷入“伪作”的巨大争议之中。
随着这个争议的加剧,有关林风眠伪作的深层线索也逐渐显露出来。
苏富比不识“林风眠”藏家身份?
不同于大多数看客,一些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更早耳闻苏富比即将出现一批“重要的林风眠”作品。但是这批据说“令台湾收藏界震动”的作品并没有出现在之前北京的苏富比春拍预展上。
直到3月18日。北京某画廊的开幕酒会上。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众多艺术品经纪人、拍卖行专家齐聚捧场,其间苏富比春拍图录送到现场,大家传阅后,普遍认定此次所售林风眠作品《渔获》以及一组《京剧人物》并非真迹。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资深艺术品经纪人伍劲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我们都能看出来。”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艺术品交易惨淡,一次拍卖同时出现数量不小的林风眠作品确实具有眼球效应。酒会后不久,有藏家向伍劲询问,称如能证明其真实性他即参加竞标。作为艺术品经纪人的伍劲于是与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李亚俐取得联系,但伍劲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相关证明信息,苏富比方面告知伍劲的是“为欧洲与亚洲同事共同努力征集到这批作品”。一年前,吴冠中伪作《池塘》经内地瀚海拍卖公司高价卖出,后由吴本人确认其为伪作。而李亚俐正是彼时瀚海的油画部主管经理,这也是让经纪人们对此次林风眠画作真伪心生疑窦的一个原因。
因为无法确切证据证明作品来源,一些藏家选择观望。而在圈内一片质疑声中,《渔获》和《京剧人物》仍分别以1634万和842万港币成交。前者创下林风眠画作拍卖价新高,因此也成为质疑的靶心。此作品买家身份并未对外公布。伴随高价成交的新闻,伪作之疑也从圈内向外界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向香港苏富比了解此事时,公关部工作人员李以迪对记者回复说,“苏富比征集之拍品,均经由专家反复并严谨地鉴定其出处及真伪,在确定其为真品,兼具有清晰有序之来源后,方于拍卖会上推出。”并强调此话即是以香港苏富比发言人的身份做出的回应。
当记者要求其出示画作来源证明后,香港苏富比发来有关《渔获》及《京剧人物》的背景资料。资料显示,《渔获》为1960年丹麦驻北京彼得森(Lorenz Petersen)大使收藏,大使与林风眠于北京结识,1960年回国时将此画带回丹麦相伴半个世纪(注:英文资料显示此大使是于1962年离开北京,与中文翻译不符)。并附带注明为劳伦斯·彼得森大使的照片一张。资料还显示,《渔获》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晚期及1960年初。
除上述资料外,苏富比没有提供关于原藏家本人的更为详细的证明。“我是他们的客户,他们也是给我这些,”伍劲说。这也是他的另一个疑惑,“买家要证明资料,苏富比让藏家写个证明或者出来接受电视采访,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为了成交,这是平时拍卖公司愿意做的事情。”
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从丹麦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查证讯息中,1959年至1962年丹麦驻北京大使应该名为Hans Berpelsen。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告知记者,“查找了历任驻华大使名录,均没有Lorenz Petersen这个名字出现。至于香港苏富比发生的情况,不方便发表评论。”藏家的“大使”身份成为苏富比证明中的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