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张以国和明朝那些事儿
                            
日期: 2010/1/22 16:18:16    作者:张新波     来源:     

今日美术馆附近的重复咖啡厅门口,在夏日的上午难得有风。等待张以国先生的到来,电话中……他说就要到了。
  我想多享受一会儿夏季的风,同时再看一眼铜浇铁铸般的工农兵雕塑,但是以国兄果真很快地来了。看远处一个领带飘飘的人走近我,拿着电话贴着耳朵。我想应该是他,因为这时我的电话铃声也在响。不错,就是张以国。
  坐在他不大的办公室中,说起他的书。有一本小书叫《书法——心灵的艺术》放在桌子上,台湾版的。他说他手里仅此一册了,很多人喜欢,内地出版的还被当作著名高中的指定读物。再有,就是他新近出版的《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前者头一回谋面,后者在一位律师朋友那里见过。记得当时就莫明地喜欢,大概因为晚明时期的艺术,也因著书立说者张以国的态度。
  在他的桌面上也见到一些我认识人的名片,知道了他与我早年间工作的同事是同学。人生就是一个个圈子,交集起来总有相互关联。
  请张以国签个名,书归我了,但是他的学问却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功夫能得到的。看他在办公桌前抓紧时间敲打着键盘,而且他触动键盘的动作也相当果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一个界面就能解决好多的问题。只是我不愿意提问题,我喜欢看,也就是观察。
  张以国说他不值得一写。他是一个学者,现在也做拍卖。以前可以不管钱的问题,可是拍卖就不能不考虑了。对于这个行当,认可才重要。文化里最好的东西一定值钱,买贵的不一定是捧场,委托你卖东西的人是赢家,买回去的人也是胜利者。他说他很累,做书累,拍卖也累。他出身于博物馆,考古是强项,也主攻传统书法。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他研究王铎将近20几年,还觉认识肤浅。在美国读研究生就占了人生的好几年。他强调文章要严肃,学术如果不认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语言简单,读起来上口,分析起来也得深刻是他文字的特色。他说他的工作有挑战性,如果人家买的东西是假的,作为一个推荐者不冒汗才是怪事。
  在美国的一开始,先读西方艺术史,似懂非懂,但是老师要提问,毕业考试,不光写出来还要说出来。张以国相当用功,俄亥俄州大学之后,他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没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就给他出书了。
  他说他只是走运,西方艺术史侧重在方法上,所以一开始就没走弯路。后来,大都会博物馆来请他,和他签了两年的工作合同。在那里,可以看到众多的作品,拿一把钥匙,就可以阅尽真迹。他在看东西,其实看东西是很难的事情。后来,波士顿博物馆也请他来。这时,他对宋元的古画有了感觉,他自信了,很容易了。现在国内的年轻人看到的作品大多是从拍卖行里见到的,除此之外,还花钱买,可有关真假就成了一个问题。
  看画和说画不一样,优劣都要有相应的语言表述,要分析。尽量不要用诗一样的语言,要有可感知的、理性的表达。运用这样的语言系统,中国人美国人都看得明白。描述分析性的语言,是认真的文字。
  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沟通不能翻译的也是一种语言,听起来很简单,读起来很深刻。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的文字,但却能看懂中国的书法。他在考虑一种关系,这样的文章就是哲学,而不是简单的描写了。同时,不是就事论事,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工程,不是随想性的散文。研究别人,尊重别人,对参考的书目也要熟悉。
  回过头来看,出书的时候张以国都是用两种文字,深刻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还有语言系统。现在他做的工作也是学术,但是他觉得和市场结合了。
  你写了很多文章,人家可能认为你只会说故事,不懂实际。在美国,实际工作是受尊重的,比如一个公司的老板,是责任的集成。非常具体的工作他都要做,这是一个基本动手能力。所以张以国要自己做,手下的每一个人也都勤勤恳恳。
  我们把很多优秀的东西都丢了,他自己有一个体会,早期的人物画家画的衣纹是立体的,立体的方式用什么工具不一定知道。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但是明朝艺术是更让人钦佩,家具、绘画、书法都堪称一流。明朝发展了几百年,晚明达到一个高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达到了现在的水来,那么明朝300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现实中我们对好的东西追求不够,说大话,念稿子的人自己都不信。生活方式是具体的,服饰上的更换,饮食上的细节,复兴文化是一种责任。他在乎每一个细节,如果大家都注意了,在竞赛,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关心细节和具体,不做大而空的事情。
  王铎和董其昌一个平淡天真,一个狂放,针锋相对,但又无攻讦。互相尊敬,客气礼貌,这是为人的品质。不同意也要谦虚地讲话,同意又会怎样讲。这是优秀的文化,晚明的人品质高尚。
  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老板对文化要有一种责任感,同时要把经济连接在一起。如果你艺术不赚钱,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可以为艺术,但是为金钱而艺术就难了。两者结合得完美不易,不结合又不可以。
  有人问张以国为什么回中国,美国人说他是文化使者,中国人复制得很快,到一定程度会创造。这些年来,总的来说中国有劲儿,在学起西方的同时不是在崛起而是在复兴。所以,他声称要“以古为新”。
  据张以国讲,在大都会上班时他每天都精神振奋,工作认真。所以他的工作作风受大都会影响很大。作为一个鉴定家,细节就是大事。写与看之间的关系,就是描述你看到的东西,分析你接近事物本身。顿悟是可以的,但是还是要有积淀。学术可以接近口语,也可以有诗意。做一件事要做得漂亮,可见他追求完美,并非一种风格,更难得是一种态度。
  千万不要写教科书,让人看起来很累。他说他是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做实际工作的人。年龄大一点似乎应该放松,但是他变得更加较真儿。会写、会看这是对一个博士起码的要求,都知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声誉,审核的过程非常严格。
  他要管很多事儿,这个事儿那个事儿,协调很累。千头万绪,时间就成了问题。最好的学者行政能力都很强,这是最起码的能力。把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西方人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把握好每个细节,兢兢业业,自得其乐,就算是自己的工作成功。
  又说起书,因为张以国是个学者。当时《纽约时报》给他做了很好的报道,他办公室墙壁上就挂着关于那本《笔底传情》的纪念,那是在1998年,11年过去了。他感叹:真快呀!
  说起艺术,他高兴,所有的苦恼都没有了。
  写作是很难的事情,他再出书,全是中英文两种语言。他希望他的读者能和他交流并更正他,大学生不喜欢的书没有前途。很多书是通过演讲后他几乎背下来了才成书。人的知识面有限,认识真假不容易,而从他那时出来的东西,假的东西不上。当然,真的也不一定要上,因为够不上一定级别。作品要绝对正确,严格把关,在他的拍卖中不能出现假的。至于别人是怎样想的,是要人家练习?也许。
  他出过四本书,论文写了不少。写文章,做实际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活是一种体验,他自己喜欢体会,一个艺术家的与众不同有根过于敏锐的神经,了解一个人,可以写得比较真实。不了解可以有点创造性。吹嘘一个人没有意义,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要想到对社会的价值。
  他写的第一本书中学生喜欢,他很高兴,因为学生不会说谎,喜欢就喜欢,不喜欢没必要讨好你。
  文物是他最大的兴趣,他把学术与市场结合,而且还要表达出来。言之有物,经得起考验。他的书中没有一个假的,拍卖市场上信任度极高。
  图书的设计要美观,同时要实用。
  对社会的敏感,是建设性的,就连批评都是建设性的。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程。

张新波/文 公子歌、摄
转载于《中国会所》2009.7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