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孟京辉: 文化创造力的兴旺需要优美的细节
                            
日期: 2010/3/9 10:25:47    作者:     来源: 搜狐文化    
搜狐文化:

通过对2009年文化事件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的文化面貌正在呈现更为旺盛的创造力,和更为宽广的创意力。从富有特色的电视节目,电影,到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和网络词语。文化创造力的兴旺是一个国家大国崛起的标志,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您有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您是怎么看这种转变的趋势的?

  孟京辉:

文化创造力的兴旺需要优美的细节,有理性的中国人要对自己和公众有无数理性的疑问。

  搜狐文化:

目前,我们只是在过渡阶段,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大国”。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是核心,版权是手段,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还不是文化上的“创造大国”?怎样才能树立起来具有民族精神和普世意义的大文化品牌?

  孟京辉:

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是它的反叛性,最应该警惕的伪民族精神的虚妄大合唱民族的从来都不是世界的。只有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搜狐文化:

孟导作为中国话剧界最具创造力的导演,是怎么看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中国创造”所蕴含精神之间的联系的?

  孟京辉:

我从不觉得“中国创造”有多伟大,我喜欢个人的,美的,未来的,诗情的。

  搜狐文化: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时代和社会戏谑和调侃,也成为一种社会宽松的符号的记录,您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文化?您觉得它其中蕴涵的创造力跟“中国创造”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吗?

  孟京辉:

不太了解!拭目以待!‘

搜狐文化:

  中国近些年向国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少,比如孔子学院,昆曲,城市名片等等,您觉得仅仅这些是否能成就中国“创造大国”的文化形象,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孟京辉:

我们缺乏的是当代的,而不是遵循传统的,应该是少输出,多成长,少吹牛,多拿来。

  搜狐文化:

伴随着新科技的全球化普及,越来越的文化传播转向了网络。3G的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手机也成为新文化传播的介质,您平时用手机上网吗?怎么看待这种新的文化交互方式?它的未来在哪里?

  孟京辉:

不用手机上网,这方面我思考的不多。

  搜狐文化:

如果以后的文化传播方式以手机为主,您最希望获得那种服务,最希望用到那种软件帮助您更好体验科技的美好?

孟京辉:

  打电话越来越清楚,打电话人类交流更顺畅。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