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
通过对2009年文化事件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的文化面貌正在呈现更为旺盛的创造力,和更为宽广的创意力。从富有特色的电视节目,电影,到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和网络词语。文化创造力的兴旺是一个国家大国崛起的标志,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您有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您是怎么看这种转变的趋势的?
孟京辉:
文化创造力的兴旺需要优美的细节,有理性的中国人要对自己和公众有无数理性的疑问。
搜狐文化:
目前,我们只是在过渡阶段,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大国”。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是核心,版权是手段,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还不是文化上的“创造大国”?怎样才能树立起来具有民族精神和普世意义的大文化品牌?
孟京辉:
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是它的反叛性,最应该警惕的伪民族精神的虚妄大合唱民族的从来都不是世界的。只有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搜狐文化:
孟导作为中国话剧界最具创造力的导演,是怎么看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中国创造”所蕴含精神之间的联系的?
孟京辉:
我从不觉得“中国创造”有多伟大,我喜欢个人的,美的,未来的,诗情的。
搜狐文化: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时代和社会戏谑和调侃,也成为一种社会宽松的符号的记录,您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文化?您觉得它其中蕴涵的创造力跟“中国创造”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吗?
孟京辉:
不太了解!拭目以待!‘
搜狐文化:
中国近些年向国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少,比如孔子学院,昆曲,城市名片等等,您觉得仅仅这些是否能成就中国“创造大国”的文化形象,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孟京辉:
我们缺乏的是当代的,而不是遵循传统的,应该是少输出,多成长,少吹牛,多拿来。
搜狐文化:
伴随着新科技的全球化普及,越来越的文化传播转向了网络。3G的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手机也成为新文化传播的介质,您平时用手机上网吗?怎么看待这种新的文化交互方式?它的未来在哪里?
孟京辉:
不用手机上网,这方面我思考的不多。
搜狐文化:
如果以后的文化传播方式以手机为主,您最希望获得那种服务,最希望用到那种软件帮助您更好体验科技的美好?
孟京辉:
打电话越来越清楚,打电话人类交流更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