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作家卡特琳·施密特(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去年法兰克福书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穆勒是书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由她凭借《呼吸钟摆》摘得德国图书奖似乎毫无悬念,但最后,图书奖却颁给了赫塔·穆勒的好友卡特琳·施密特。日前,卡特琳·施密特来到上海参加“中德同行”活动,并接受了早报专访。来到上海的卡特琳其实还有着当年大病带来的后遗症:很容易累,走路有一点点瘸。这个来自民主德国地区的女作家,似乎也符合大多数人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严肃、不苟言笑、不说废话,有一点点闷。
与好友赫塔·穆勒背景相似的地方是,卡特琳·施密特也来自“东方”,她出生于前民主德国图林根州哥达市。不过卡特琳并不像其他“东方”作家那样是位激烈的反对派,相反她在那个体制下生活得不错,她说她只是希望国家通过改革能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它消失,这也是当时大部分民主德国人的态度。
2002年夏,施密特突发脑溢血。当时她挣扎着爬到丈夫身边说:“我要死了。”丈夫回答:“你不会死。”这句话在七年后成了这部小说的书名,书中,女主人公脑溢血后昏迷,接受了开颅手术,醒来后发现生活成了彻头彻尾的挑战。《你不会死》击败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荣获该年度德国图书奖——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对于自己去年意外爆冷获奖,卡特琳认为评委会可能是想搞平衡。小说中柏林墙的倒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有许多评论家认为,海伦遭受昏迷象征民主德国的终结,然后用她的康复意味着两德的顺利统一。但作家反对从政治方面来阐释这部小说,“哦,不,不是这样的,上帝明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