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鲁迅文学奖玩成圈子游戏
最近,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又颁奖了,批评的声音很大,有些话说得真是尖刻。比如出版人、诗人沈浩波说鲁迅文学奖可以用钱买,作家阎延文说“羊羔体”是鲁迅文学奖的死亡证书,诗人赵丽华说鲁迅奖跟鲁迅狗屁关系没有……还有人翻起老账,质疑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几位评委同时成为当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
评委自己给自己颁奖,这种幽默实在太黑色了,只能说作协和足协有得一比。人家足协的官员再黑也没有既当裁判员又上场踢球,最后还给自己颁发了金球奖。在如此乱象之下,再想让人对文学奖抱以敬仰之情真是太难了,除非我们对是非黑白失去了基本判断力。人家搞足球的毕竟可以以大老粗自居,黑也就黑了,搞文学的人,平日里做人作文装着一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样子,一到名利面前,往自己怀里扒的动作比谁都快,实在是斯文扫地。
很多年前,要是能在中国作协主管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文章,简直神了,如果你是某个偏僻小地方的作者,不被调到文化站、文化局去当创作人才供着才怪呢。那时的文学是多么高贵,一方面是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你被调到文化站、文化局去吃国家饭,纳税人也觉得值,他们供你“物质食粮”,你反哺了他们“精神食粮”,扯平了。想当年小镇上的牙医,默默无闻的余华,不正是这样起家的吗。
你要是在中国作协主办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里拿了个奖,你简直更神了,小小的文化站哪里还容得下你这尊大神啊,至少也得当个市作协主席或是文联主席之类的官吧。理由跟发表文章一样,只不过是档次更高了。
可是现在呢,文学是什么?还是那个令所有人如醉如痴的东西吗?说得专业一点,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即语言艺术,说得俗点,就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对于作家,你喜欢你就写,写你所喜欢,对于读者,我喜欢,我就买,我不喜欢,就是送给我也不看。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决定了文学并不是人人都必需的东西,作家也不为人人所必需,需要文学的人去购买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养活作家,不需要文学的人,就会让作家失业,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文学的国家,只有饿死作家,除非他们改行。
可是我们那些吃国家饭的作家活得多滋润啊,他写他的,你爱买不买,他写出来的你不买,他照样要你纳税人养着他,而且很多人的级别都不低,相应的待遇也不低。如果他写的你爱买,他在你的口袋里掏双份的钱,一份是买书的钱,一份是纳税供养他的钱。说句不好听的话,天底下最爽的事情他们占尽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拿单份或双份的收入,且旱涝保收。
可是,为了维持中国作协的运转及作家的俸禄,纳税人出力不菲。据国家审计署2010年6月公布的报告明确指出:不包括地方作协,仅中国作协的2009年度财政拨款就高达1.5亿元,这还不包括鲁迅文学奖等专项拨款。我没办法想象一年1.5亿元可以让多少失学的孩子上学,相当于多少困难家庭一年的生活费用。我更没办法知道这些文学奖跑到各地去举办,拉到了多少赞助,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评委拿了多少好处。总之,一帮写字的人,有这么多的银子可花,你就可想开会住N星级酒店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了。
有这等享受还要买奖、谋奖,还要自己给自己颁奖,就是典型的“赢者通吃”,说起来也是一种特权垄断行为。这次鲁奖中,自己给自己颁奖已是事实,买奖、谋奖有没有,不知道。但我要说的是,去年在湖北襄樊举办的徐迟报告文学奖,我作为记者是亲自跑去采访了的,不能说所有的奖都是用钱买的,但参会的人都心知肚明,有的奖就是买的,谋来的,只不过,具体怎么买怎么谋我们外人仍然难以知晓详情,作协纪检组当然可以出来打圆场,只是,自己给自己圆场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说中国的很多文学奖已经变成了圈子里的游戏,那你们就玩你们的吧,不需要别人掺和进去;但有一前提,就是不要花了纳税人的钱,玩成圈子里的游戏,还不让我们说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