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讯 (实习记者于聪聪)今年1月至10月,全球总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63℃,我国1月至11月陆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3℃,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第八暖年。但入冬以来我国频频遭遇强冷空气袭击,同时欧洲也遭遇罕见寒潮和暴雪。
气温在升高——今年全球气候总体偏暖成定局
根据最新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0年有望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总平均气温最暖年。
1月至10月,全球总平均气温(海洋和陆地)为14.73℃,较常年同期偏高0.63℃,与1998年并列为历史同期最暖。如果11月至12月份全球气温与常年相当,2010年或将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总平均气温最暖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今年平均气温也较往年偏暖。1月至11月我国陆地平均气温10.71℃,较常年同期偏高0.73℃。如果12月份我国气温与常年相等,2010年或为有记录以来第8暖年份。
虽然升温幅度不足1℃,人们的皮肤甚至很难感受到这一温度的差异,日常生活也可能没有过多地受到影响。但科学家曾大胆地预测过,当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地表或将失去淡水;低洼的海岸线可能被淹没;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也许会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说,0.73℃的升温是很明显的异常,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鲜活事例。
极端冷事件——罕见寒潮暴雪侵袭欧洲
600余人死亡!从年初至年末,历时两个冬季,多次强冷空气使北半球多个国家遭受罕见寒潮暴雪天气。
即使在暖背景下,“冰冷咏叹调”也频频唱响。
1月4日,韩国首尔积雪深度超过28厘米,刷新了1937年以来的历史纪录;
1月10日,墨西哥最低气温打破了124年的纪录;
2月上旬持续强劲的冷空气侵袭了美国东海岸地区,华盛顿地区积雪深度创110年来最高纪录。
北半球祸不单行,继年初频遇低温之后,年末寒潮依然“纠缠”。
自11月25日以来,英国各地普降大雪,是1993年以来11月最大范围降雪。 12月10日,法国再度出现强降雪,巴黎记录下二十三年来最大的单日降雪量,戴高乐及奥利两大机场一度关闭,数百班机取消。
11月以来,欧洲西部和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6℃,局部地区偏低8℃以上。
今冬以来,我国气温也频频跳水,冷空气的脚步从未停歇。12月初的冷空气使得新疆青河降温22.7℃,一夜间,内蒙古图里河极端最低气温达到-41.8℃。 暖调中为何“冷插曲”频出——北半球极地大气环流调整
北半球极地大气环流调整是造成今冬以来冷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当冷空气“盘踞”极地,中高纬度相对较暖的空气围绕四周,这种状态是北极大气环流的稳定状态,被称作北极涛动正位相。当极地冷空气受到扰动时,北半球极地大气环流出现明显的调整转换,冷空气向外扩散,暖空气占据极地,呈现负位相。“强冷空气的入侵,造成了极端冷事件。 ”张培群解释说。
监测显示,11月中旬开始,原先集中在北极地区的极地冷空气,主要分两条路径大举扩散南下:一条经北大西洋伸至欧洲,欧洲大部处在这一路径的主要通道上,在大西洋暖湿空气配合下,欧洲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天气;另一条经俄罗斯中部到达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我国新疆北部、内蒙东部和东北地区中部也因此出现了寒潮暴雪天气。
“冷事件频发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极端事件增加,有暖事件增加,也包括冷事件增加,但局地的冷事件并不能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 ”张培群说。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增多——大气不稳定性增加
全球平均气温偏高的同时北半球频频唱响“冰冷咏叹调”,充分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一是全球变暖,二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
为何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目前的气候变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下层,高层大气(平流层)是变冷的,总体能量需要平衡,上下大气运动加剧,不稳性也随之增加。气候变暖之后,赤道与两极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变暖使得冰川大范围融化,而冰川的融化又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极地和极地外原有的热量平衡关系被打乱,也在一定程度增加大气的不稳定性。
在不稳定的大气下,大气环流容易发生异常。张培群向记者打了个比方,一支铅笔平放在桌子上是稳定的,但将笔立起来,笔很难被放稳,一阵风或是桌子轻微的晃动,铅笔就会倒下。气候变暖导致局部的大气像被立放的铅笔一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极端天气事件容易出现。
从气象学原理上说,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温度升高,较高的温度会引起水面的蒸发加大,大气的持水量增加,水循环的速率也随之增加。“变暖导致下雨的条件不易达到,持水量增加和水循环加速,则导致一旦满足降雨条件,降水量或强度就会异常增加。因此就出现干旱与强降水交织,极端天气频发。 ”张培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