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响彻俄罗斯的艺术界。本月中旬,莫斯科股票交易所的Sobranie Photoeffect基金斥资4.67亿美元成立了一只艺术基金,其规模在国际范围内堪称大手笔。和一般的艺术品基金不同,这只基金专注于摄影类艺术品,而俄罗斯在此类艺术品上的潜力也被业内专家看好。
伴随这只艺术品基金界巨擎的起航,艺术品金融化也愈发成为业界关注的新课题。前有法国和中国开道,有业内人士表示,此类基金已经被视作比股票更理想的投资标的。
基金运作模式独特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该艺术品基金由俄罗斯一家名为Agana的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该公司表示,如果这只基金运作良好,还会进一步考虑在伦敦和卢森堡等国际市场启动类似基金。
Agana的副理事长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瓦表示,该公司为这一艺术品基金设立了1.67万美元的门槛,希望可以吸引到大型机构和有实力的私人投资者。
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基金依靠从富豪那里筹集资金来购买艺术品,这只基金是从一群匿名的俄罗斯收藏家那里获得作品。该基金每年把这些艺术品5%至10%的股份送到拍卖公司销售,运作周期是15年,预期年回报率在12%至14%。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艺术品投资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有可观的利润并且波动率较低。在过去几十年中,艺术品指数比美股标普500指数上涨得更快并且下跌得更慢,”亚历山德罗瓦表示,两年前的金融危机仅仅影响了艺术品的销量,但并未影响价格。此外,这样一个基金并不仅仅具有资本层面的意义,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使命”。
摄影艺术重回视线
除了独特的作品筹集方式,该基金将只运作摄影作品,目前已经拥有29.5万张原版摄影作品,这些作品的总估值约为4.67亿美元。
而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包括19世纪的约瑟夫-菲尔伯特·吉罗·德·普朗格,他的银版摄影作品已经拍出80万美元的高价。此外,还有来自意大利摄影师塔齐奥·萨奇洛里、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迪尔-布雷松及苏联的前卫艺术家亚历山大·罗琴科的作品。
摄影艺术在最近十多年才赶上了俄罗斯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上述这些作品的价值增长约9倍。期间,俄罗斯的亿万富翁们积累了大量的收藏品来对冲政策的不确定性,并为拥有历史悠久的作品而荣耀。2009年,全球摄影市场的销售额达到21.7亿美元,比全球拍卖市场高出约五分之一。
另外一位参与这只基金估价的艺术品专家瑟吉·普拉丘奥克斯表示,俄罗斯掌握了全球摄影市场约20%的份额,并且现在这一块的发展还没有欧美那么发达,这也让这个国家有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Agana公司表示,希望这只基金可以吸引到来自海外的投资者,不过艺术品商称,包括19世纪俄罗斯沙皇的肖像及二战时期苏联的照片等作品更有可能吸引到的是国内的买家,这部分投资者占到整个俄罗斯艺术品销售的90%。
艺术品金融化渐成“显学”
俄罗斯艺术品基金的推出,也令艺术品金融化更加受到市场关注。艺术品基金在2006至2007年开始盛行,但很多基金在金融危机时以失败告终。不过,随着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增加,这些艺术品基金又逐渐成为波动的股市及低迷房市的替代品,出现了缓慢的恢复势头。
俄罗斯去年通过立法,允许将艺术品视作一种证券,艺术品基金的概念随即在该国走红。“一种新的事物品正在俄罗斯流行,”艺术法律师恩里克·利伯曼表示,艺术品基金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另类资本类别。
事实上,俄罗斯的艺术市场最近一直保持活跃,俄罗斯的另外一家叫“Atlanta Art”的艺术基金上个月已经开始交易,该基金的规模为470万美元。
艺术品的商品化需求
除艺术品自然具备的艺术价值之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还具有相应的投资价值,这使得艺术品常常兼具艺术性与投资性;然而,对于一件艺术品,在其被创作完成后,还未被赋予投资性;艺术品必须经过公开展示才能为世人所知,而在展示的同时,人们就会对艺术品进行定价,评估它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展览和展示是艺术品被赋予商品属性的一种过程。
艺术品展览的目的主要可以分为商业性展览和学术性展览。商业性展览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品的商品化,展示只是交易的手段,商业才是展示的目的。另外还有一种艺术品展示模式——拍卖会,拍卖市场作为艺术品交易的二级市场,更加能够体现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艺术品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经历了其商业价值的巨大飞跃。而因为艺术品的非标准化特性,买卖过程中,买家会有亲眼见到原作的需求。拍卖会前的拍品展示功能就是满足这个需求。学术性展览主要以对公众的美学教育艺术及艺术家的推广为主,一般会在美术馆进行展览。
艺术品的艺术性与投资性两重属性是否是相关联的呢?例如当今世界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居首位的作品是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毕加索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中艺术造诣最高。对于艺术品的艺术性与投资性的争论旷日持久,上世纪7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就强调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反对投资价值;同时期兴起的大地艺术(Land Art)则更加反对艺术品的市场交易,甚至冲出美术馆的局限,走到户外。虽然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但二者并不必然成正比,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性高,未必能具有相应的市场价值或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反之亦然。提出“注意力经济”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高德哈伯(Michael H. Goldhaber)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力,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不管如何,艺术品天生就有展览和展示的需求。
商业性展览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就是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商品属性的主要集中平台,为艺术的发展与交易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艺术博览会有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以及美国的军火库(Amory Show)。1979年首届纽约艺博会成功举办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艺博会的主角是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他们带来了最新、最好的商业艺术品。在美国和欧洲,多数的艺术展的参展商平均在100至200位上下,而纽约艺博会的参展商每年平均保持在600位左右,在大型国际艺术展的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内地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博览会有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相比于国外的博览会,这几个艺术博览会发展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其参展的画廊也主要为中国本地的画廊,国际性的知名画廊数量比较少。画廊代理艺术家主要为具有一定名气的年轻艺术家,其中也不乏一些中国当代一线艺术家。另外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国际艺术展也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成为亚洲新的标志性的博览会。
艺术品博览会作为艺术品集中展示的平台,它汇集了众多画廊,成为了艺术品一级市场当仁不让的风向标,如同时装周一样引领国际潮流,成为艺术品被赋予商业属性的重要平台。在博览会中,一般包括商业区和学术区。商业区内就是符合博览会标准的画廊。同时,也会有青年艺术家和特别项目专区。学术区内举办艺术品评论和艺术品投资讲座等。在这个艺术品实现商品化的平台上,就好比展示了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各种类别的IPO艺术家,Pre-IPO艺术家,VC艺术家,和Angel fund艺术家。这个平台对投资者来说是了解艺术品市场现况、变化、趋势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主要反映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的特性时,更多地受到历史背景、审美取向、市场需求、政策导向、时代地域、乃至人为炒作、以及特殊的地区性需求(在我国礼品市场的需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的指标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