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刘振夏:创作就一定要有创造性
                            
日期: 2011/5/9 14:15:11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振夏就以《渔婆》等画作一鸣惊人,并在苏州、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正当声名鹊起之际,他却毅然淡出名利圈,隐居苏州古城里弄之间,潜心致力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30年间,他坚持不办展、不卖画,心无旁骛,默默笔耕,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挥写出一幅幅水墨淋漓、意态无尽、充满中国画气派的人物画。

  4月28日,刘振夏沉寂近30载后“复出”画坛的首次个展在苏州博物馆揭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称,刘振夏是当代中国写实人物画发展的重大收获。

  中国美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方增先在看过刘振夏的近作后撰文《寂寞修正果》,文中说:“听说搞艺术的人如果真能得道,往往‘耐得寂寞’,‘耐得寂寞’这四个字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或许要能够读懂刘振夏,就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我从刘振夏的画里看到在深入严谨的结构下,外松而内紧,一气呵成,达到下笔如有神助的境界。”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认为,在当今充满物欲、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现象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刘振夏对艺术追求有如此不同寻常的“定力”,以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推崇的。

  记者是第一个走进刘振夏画室的媒体人,曾数次登门拜访过这位画坛奇人。刘振夏的画室取名为“默存斋”,除了笔墨纸砚,简直家徒四壁。长年累月,刘振夏像一个坚韧的隐修者,在这间斗室里孜孜矻矻于自己的翰墨事业。

  不卖画是为全身心投入艺术

  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坚持着“不发表、不展出、不售、不送”的原则,家人没有异议吗?

  刘振夏: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要坚持这个原则是很难的。

  30年前,我在苏州第一个个展以及上海中国画院的展览所获得的掌声中,树立了更高的目标,我充满了信心。原以为,只要两三年,充其量三五年就能实现我的目标。然而,水墨人物画这条道路却有想不到的艰难。我明知,名利有可爱之处,由于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为了实现我的目标,只能把生活中一些欲望降到最低。全家人跟着我,没有索求,今天能有这点成绩,也要谢谢他们。

  记者:在画画等于“画钱”的现状下,画家往往不容易把持自己,久而久之便丢掉了最初的艺术理想。你成名那么早,却坚持不卖画,为什么这么决绝?

  刘振夏:不卖画,很多人口头也这么讲,但实际要做到很难。人要生活,赚钱是应该的,但如何把握分寸?我认为一切目的应该是艺术。

  为了画出一张满意的画,我不停地画,不停地撕掉重来,用“废纸三千”来形容也不过分。一大堆废纸,积攒到一定时间,包起来一把火烧掉,就这么干。我是在不断的销毁当中获得进步的。

  销毁是为了进步,为了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往前走。那些撕掉的画并不真的是废纸,如果我把经济利益和画画结合在一起,销毁它等于销毁钱,100块钱我舍得销毁吗?1000块钱我舍得销毁吗?因为不去追求经济利益,销毁它,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的画成为艺术品。

水墨人物画讲究生动和趣味

  记者:你笔下人物的眼睛画得都很特别,给人的印象极深。古人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在塑造人物时,眼睛是不是最关键的部位?

  刘振夏:应该讲,眼睛是全身的一个重要部位,刻画人物当然要在眼睛上下工夫。但人物画要达到传神的效果,应该是画面整体的感觉、味道,不仅仅是某个局部。人物画是蛮有趣的,你看看,就在这方寸之间,眉毛、眼睛、嘴巴只有一点点,但是它千变万化,里面的语言太多了,太微妙了。

  为什么别人看了我的画会有所触动,是因为我画的人物很生动。这个生动性是中国画随机生发的,是不能控制的,甚至不能预料的,它是多年磨炼的结果。如果你照着模特或照片去刻板地画,肯定画不好;等你丢掉了这些参照,才可能生动起来。

  记者:一张好的水墨人物画有哪些特征?

  刘振夏:生动性、趣味性、深刻性、典型性。一张好的水墨人物画,要经得起近看,也要经得起远看。

  我的画都是感情随着技巧在纸面上自然而然的流露,没有这种感情怎么作画?你的感情留在画面上,读者能读得出来。所以人家要临摹我,我不在乎。一笔当中,水、墨都在里面,水的比例是多少,墨的比例是多少,自然会形成干湿浓淡的效果,很多因素是随机变化的,你说怎么能临摹得像?

  记者:画画要构思,要有灵感,要有创作激情。你画一张人物画大致是怎样一个过程?

  刘振夏:我每画一个人物之前,都要下工夫研究这个人物,不光是一个造型准确的问题。

  我在构图的时候就严格考究,哪里用黑,哪里用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底稿要画好几遍,画小图还要反复斟酌;真正创作的时候,就放一张小图在边上,宣纸上不勾任何线,一上手就画,没找到感觉就揭掉不要,再换一张宣纸重新画,直至满意。起笔很重要,但太难画好了。

  我画画还有一个特点,它必须是一气呵成的。我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才体会到这个“气”是怎么来的,这个“气”要一贯到底,否则画不好。我自己的体会是,“气”的节奏感把握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画画和音乐是一样的。

创作就一定要有创造性

  记者:如何看绘画的“形”和“神”的关系?

  刘振夏: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关于绘画其实他说了很多,但这句诗流传太广了。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被广泛引用。

  画面上的“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画得像不像,小孩子都知道,但实际上“似”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什么是“似”呢?水墨人物画就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所谓“似与不似之间”,核心仍是似,而不是不似,但这个“似”很复杂,是艺术上的“似”。

  人们常说“以形写神”,中国画的标准是“传神写照”,这些论点我都赞同。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来说,必须要看到,所谓“神”必须是通过“形”来实现的,离开“形”,就没有“神”。

  实际上,我讲的这个“形”不是低级的“形”,必须经过画家的构思、提炼,画好这个“形”最终是为了表达那个“神”。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难上难的问题,甚至在难度上远远超过了笔墨。

  记者:老画一种题材容易形成模式,说好听是风格,说难听就是匠气。看你的作品,人物形象都是明显不同的,如何做到这一点?

  刘振夏:创作是什么?一定要有创造性,就是说每一张画都要有新意,起码不能雷同。

  人物是最鲜活的,也是最难刻画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长得一样。作为画人物的画家,我们不能再像以前的文人画家那种做法,不管画什么就那么来两下。一支毛笔在宣纸上可以营造的空间无限广阔,各种因素、条件不断变化,你可以进行各种探索,做出非常丰富的创造。

  我的画全靠默写,有些画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情绪、墨汁、水分正好结合到某个程度才能出来特别的画面效果。你说这个怎么能重复?我的画没有一张是重复的,我也绝不允许自己重复。我追求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同的,这才是创作。

  我常常把画挂起来看,给自己挑毛病,经不起我两次看的,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我希望我的每张画都有独特的东西,都有创造性。对我来说,这就是挑战。

  我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现在最珍惜的是时间。我现在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希望自己能继续拿出好作品。至于评价,不妨留待后人。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