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而言,当代艺术创作愈加倾向于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表达,这种趋向可以说是当下艺术创作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潮,就是艺术走向社会化的表达。因为当代艺术这两年经过整合、流变,它开始更多地寻找自身的文化逻辑。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文化逻辑是这三十年来一直在很多人的工作下塑造出来的,它跟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艺术家确实存在着主体性有所缺失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许多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渠道介入到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的不同层面,艺术家的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正在迅速改善。其中,我比较关注两种现象:第一,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寻找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文化逻辑。这需要更多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本体论上的建构努力。中国当代艺术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许多艺术家不止关心一些眼前的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他们也关心一些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包括终极关怀等等一些永恒价值。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本体论的揭示、梳理和建构上的努力十分重要,尤其是梳理和建构中国性、中国价值这种自身的文化逻辑。这种理性的艺术探索势头,前几年还没有。第二,另有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让作品介入、干预社会实践的一些具体层面,如新城区规划、社区改造等等,而不是只把艺术当作一面镜子。艺术家不再从反映论立场去批判或者反思社会现象、社会现实,而是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所以,很多当代艺术家致力于将作品兑现为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产生了一种表率作用。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性建构绝非一蹴而就之举。它不会是举国体制或集体奋斗的产物,而是许多具有独立意识和审美自觉的中国艺术家个体长期努力开拓、推进的一种结果。因此各种纠偏、矫枉过正的文化努力都十分重要。一方面,艺术家在本体论追究中过于强调盛世复兴的情结,纠缠于往日的中西学的体用之争,容易扭转中国近百年来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消解改革开放后全民思想解放所带来的开放心态。另一方面,艺术家在社会实践中,一旦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其方法论、形式感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僵硬的模式,则很容易步入到庸俗社会学范畴。庸俗社会学引导下的艺术往往迎合市场需求,矫揉造作,极具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色彩。所以,艺术家真正参与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就得避免、或化解功利化、庸俗化倾向,努力构建一个成熟、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否则,社会现实总会逼迫艺术家拿出应对方式,到那时,艺术家祭出的不应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
现今,对于艺术社会学与艺术本体论二者之间的争论,艺术家并不十分在乎争论的结果,而是希冀从探讨中寻求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毕竟,艺术家的跨界思考还是会启发更多艺术创新。人对自身的认识是无穷尽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如果艺术家有主见,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有一个敏感度,他就不会被现象所蒙蔽,就能发现更多的本质问题,推进自己的思考。
从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向而言,当下最为健康和理性的艺术发展态势仍然是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以合法、公开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现实,也已有了十多年。在整个社会文化的流变里边,当代艺术家群体也早已作为先进文化、创意文化的生产者、参与者、实践者,切实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我也比较看重真正推进当代艺术的态势,哪怕是一些点点滴滴的积累,量变也会导致质变。任何在封建御用性、殖民性、犬儒性和功利性思维方式下因循守旧的艺术态势,即便披上观念、前卫的光鲜外衣,也不具有当下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