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交易首要解决造假售假集团化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于6月24日发布《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立法滞后使监管依据不足,体制交叉与管理空白同时存在,这些问题与市场迅猛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总成交额近1700亿元
流动资金注入致市场持续升温
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十年间取得了质的飞跃,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完成了从数十亿元到千亿元规模的跨越,在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交流互动中,越来越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0年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全年拍卖艺术品30万件,成交23万件,总成交率75%,总成交金额达到58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77%。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表示,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截至目前,我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有300余家,取得文物类拍卖资质的250家;以法人形式注册登记、实行经纪代理制度的画廊1512家,其他注册形式的画廊画店没有确切统计;以画廊、艺术工作室为主的、有一定规模的艺术聚集区76个。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694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交易额为589亿元、画廊和艺术品经纪交易额为400亿元、艺术品博览会交易额为240亿元、艺术品复制品交易为70亿元、艺术品授权和衍生品交易为60亿元、现当代原创工艺美术品交易为300亿元、艺术品出口为25亿元、艺术品网上交易10亿元。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表示,宽松的流动资金注入是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的直接原因。财力雄厚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介入艺术品领域。
行业发展现失衡态势
一级市场萎缩二级市场独大
《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上,艺术经纪、艺术投资基金在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体现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创新实践,也使市场经营主体更加多元。然而,当前艺术品交易中,原本作为二级市场存在的艺术品拍卖明显表现出“一家独大”的气势。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成长已经和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严重脱节。
“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程昕东认为,当前美术商品化并非美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资本的强行介入。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步较晚,刚刚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画廊业正在建设之中,远没有进入繁荣阶段,更没有形成西方“画廊”概念中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所处的无序状态和不完善过程,使画廊机制建设被多方面忽视。由于拍卖行创造的成交纪录会快速带动作品行情,一些急于在艺术市场中获利的画家,会跳过专业画廊环节直接挤入拍卖行,也有个别画家在被画廊包装得有所起色后,擅自把作品送拍。
“目前很多急功近利的拍卖行都与画家有私下协议,甚至大肆降低佣金以增加拍品数量,此举连某些顶级的拍卖行也未能避免。”和平艺苑董事长许化迟这样表示。同时,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模式的中国画廊业,有的已经选择放弃独立的经营模式,而改走与拍卖公司联姻的高端路线,把代理画家的作品大批拿到拍卖行,有的画廊一年送拍量多达百幅。据了解,目前画廊协会正在酝酿之中,协会的成立有望使画廊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和明朗。
规则缺失频现监管空白
制度建设应跟上市场繁荣
《报告》还指出,加强艺术品市场的法规建设和日常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据庹祖海介绍,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尚没有统一的管理法规。文化、文物、商务、版权、海关、工商、公安等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对艺术品市场进行管理。文化部2004年出台的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是艺术品市场中惟一一部专业性的部门规章。加强艺术品市场的法规建设和日常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庹祖海认为,当前艺术品市场首要解决的就是“假”的问题。艺术品造假、售假出现集团化、产销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形象和市场信誉。
“在各种商品领域造假售假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在艺术品领域由于法规、鉴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艺术品市场的行政执法难以进行,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庹祖海说。艺术品市场立法滞后使监管依据不足,体制交叉与管理空白同时存在,这些问题与市场迅猛发展态势不相适应,制约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导致艺术品市场的诚信缺失,如在艺术品拍卖、画廊交易环节,经纪制度不规范不健全;艺术家私人交易盛行,私人交易的不稳定性和定价的随意性破坏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艺术家自身和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缺乏法规,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庹祖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