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修复
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绵延,从我国藏量丰富的典籍中可见一斑。但是,岁月的侵蚀让这座文明长城变得脆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共收藏古籍4000余万册,其中千万余册损毁和自然老化非常严重,亟待保护。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与待修复的古籍相比,修复师却少得可怜,如果一本本去修补破损古籍,需要数百年时间。然而,古籍等不起。
古籍修复,如何摆脱势单力薄的现状,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如何让文明的记忆依然可以触摸?我们在努力寻找答案。
夜幕落下,北京的深秋已有几分凉意。国企员工万伟下班后乘坐2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国家图书馆,旁听古籍鉴定与修复的课程。没有相关专业背景,不在乎学分和证书,凭的就是一腔热情和兴趣。在这一期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的古籍鉴定与修复班里,万伟有20多位同学。虽然素不相识,但大家都对古籍修复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打算把古籍修复当作毕生的事业来经营,做一名修补时光的文化使者。
3年来,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通过着力培养古籍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将古籍修复这项不为人熟知的技艺推向公众。
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的前景又在哪里?
古籍修复,不仅要有手艺,还要有文化
国图培训中心的一间教室里,非遗传承人、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正在向同学们讲授修复技术课。教室里摆放着5张长方桌,宣纸、糨糊、小刀、尺子和用牛皮纸包装的砖头是案头工具,这堂课主讲古书装订方法之一的“包背装”,算是一堂入门课。杜老师坐在桌前,熟练地一揭、一抹、一压,一本干净齐整的书便被装订了起来。学生们围在身边,一边看,一边练习,一边请教,单单是“和糨糊”就有诸多料想不到的技巧。有近40年从业经验的杜老师,当年就是这样从师傅那里“手把手”地学习修复技术,如今他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班已经培养了三届近百位学生。
“古籍修复尤其强调动手能力,我当年跟着师傅是一对一学习,现在我们先教授基础理论,再口传身授教学,主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统一。”在杜老师看来,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多项知识,有关纸张、印刷、版本的知识要通晓,甚至美术和装裱也是基本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