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由王小箭先生做学术主持的《纯形+:第二届几何抽象展》在“墙”美术馆开幕,6月22日下午,研讨会在同一地点召开。与会人员有:邓平祥、高岭、何桂彦、刘礼宾、王端庭、王明贤、王小箭、夏可君、萧开愚,参展艺术家孟禄丁、徐红明等人也参与了讨论,研讨会由王明贤、王小箭主持。
研讨会与会人员的发言将在最近刊出,借这次研讨会,我对自己和抽象艺术的关系的关键点进行了梳理。
初次接触抽象艺术,是2005年注意到年轻艺术家王光乐的《水磨石》系列作品,为他的首次个展写了文章——《触觉是不是一种理由?》(见链接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92905/viewspace-134411)
从这段时期到现在,我对逐渐弥漫的“图像式绘画”持一种批判态度。希望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发现一种新现象,在此过程中,对抽象艺术的关注逐渐增多。恰好一月当代画廊意欲举办主要由年轻艺术家参加的抽象艺术展,经徐红明推荐,我担任了这次展览的策展人。“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中国抽象绘画展2006年12月在地坛公园一月当代画廊开幕。参展艺术家有:陈若冰、李洋、林延、唐楷之、谭平、王光乐、徐红明、张帆、周洋明。
由于是北京青年艺术家的首次抽象展,我想围绕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问题研究,其间和高名潞先生谈到此事,高先生欣然表示了支持,并在有病在身的情况下,与我一起对这次研讨会进行了规划。参加研讨会的批评家有(包括不到场由人代替发言的批评家):高名潞、何桂彦、雷虹、李旭、刘礼宾、沈语冰、盛葳、邵亦杨、王端廷、王鲁炎、王南溟、王小箭、朱金石、朱青生。
在展览举办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我一直思考:(一)中国抽象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二)我对抽象艺术的质疑。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和参展的9位艺术分别进行对话,积累了大量文字(近10万),希望能为抽象艺术研究者提供一份翔实的文本,并撰写了论文《抽空意象后的切实存在》(见链接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92905/viewspace-134428),以抵制有些批评家所强调的图像所构建的所谓虚拟现实,以及以此为基础推出的所谓的图像式绘画(在近期对年龄划分的批判同样出于这一思考《去弊、还原——对年轻艺术家抽象化解读以及影响的反思》,见链接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92905/viewspace-161504)。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在展览开幕式约请艺术家李洋做了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蒙着眼睛画画”,李洋当然对作品有自己的思考,我当时想借助这件作品表达我对抽象艺术的另一种态度:即充满了希望,又充满了质疑。
2007年,应黄专先生、方立华女士之邀,参加了“气韵:中国抽象艺术国际巡回展”研讨会,注意到中国抽象绘画阐释中所存在的问题,后撰文《中国抽象绘画的阐释》(见链接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92905/viewspace-136650)。在思考过程中,2008年应约为陈若冰在上海Wellside(泉水边画廊)的个展撰文《举重若轻——陈若冰的抽象绘画》(见链接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92905/viewspace-138274),把对中国抽象艺术思考灌入到了文中,对陈若冰的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肯定。
时下,抽象艺术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重要流派的抽象艺术对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二)伪抽象现象的出现。
(三)以庸俗社会学为核心的阐释开始出现于抽象艺术的解读中。
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关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进程,近期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期望再次组织一次群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