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于2006年9月5日至11月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主题为“超设计”,英文名“Hyper Design”。
此次展览的主题,秉持上海双年展以往坚持的立足于本土经验的理念,以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继续关注当今都市生活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题材。今天,我们生活在设计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然而,在人们惯常的观念中,设计往往被与功能化和实用主义联系在一起,此次展览,以设计为题,旨在打破艺术和实用之间的那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力图重新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焕发其能量与活力。“超设计”的主题理念,将活跃于当代视觉艺术与消费产业中的“设计”元素引入探索与研究的视野,试图探讨“设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而从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三个层面,思考和揭示设计的涵义。“超设计”的名称,“超”即“超越”、“提升”之意,意味着超越设计表象,改变长久以来人们观念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隔阂,颠覆艺术和实用之间的那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推动设计这一创意文化的远播和提升。
“超设计”由三个分主题组成:“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这三者从新时代“超”设计的意义拓展、实践超越和前景畅想三个维度对整个主题进行阐释。
“设计与想象”——如何在设计界的内部颠覆设计、反思设计,对反人性的过分设计和制约进行反驳:设计的本意是为了使人更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被束缚。设计通常被视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而实用性往往被认为扼制了想象。然而,设计中的想象正是在功能性的地平线上展开,设计中的“受限制的想象”、“有条件的自由”,对于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意义重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它重构了设计中实用性与想象力的互动关系,发掘出设计中的“受限制的想象”、“有条件的自由”,集中展示当代艺术如何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构设计对象。
“日常生活实践”——日常生活指人们普通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要实践呢,即涉及到什么是都市?都市其实是我们具有丰实的生活的一种选择。如今年轻人的生活多种多样,不会再沿袭父辈的老路,另类的生活是他们内心需要,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就成为了一种实践。同时,在生活方式上,中西方生活方式已经交融和叠加,提出这个概念及其实践的可能性已经具备了土壤。日常生活不但为艺术想象提供了经验和土壤,而且更加重要的,它还是当代艺术的舞台和战场。对生活的设计是艺术的日常生活实践。它符合设计的本意,也承接了艺术的初衷。“日常生活实践”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立印象,将艺术拉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间,激发起艺术与日常事物的交汇,重新发掘设计对于构筑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及其展现的美学思想。
“未来构建历史”——未来充满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然而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却是可以预期的,因为这取决于当下人们的知识、观念与期望,所以未来的可能性恰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既反照着今天的现实,又建构着未来的历史。以当代艺术的实验观念充分畅想未来生活丰富的多样性,并以其建构的未来图景关照当下、回溯过去,进而通过其建构的完整模型探讨意识与未来的观念嬗变。
此次上海双年展在以往的组织经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支年轻与前卫的策展人队伍,他们包括张晴(中国上海)、黄笃(中国北京)、林书民(美国)、李圆一(韩国)、迦弗兰科•马拉涅罗(Gianfranco Maraniello,意大利),以及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英国)。助理策展人肖小兰,张晴为总协调人。这些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关注领域与工作侧重点,其中现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作为2006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注重于上海双年展学术主题和策展风格的总体把握;来自意大利的伽弗兰科.马拉涅罗(Gianfranco Maraniello)是现任意大利波伦亚现代和当代美术馆,以及莫兰迪美术馆的馆长,米兰美术学院新媒体美学教授,他注重于艺术社会学和当代美学问题的具体实践;黄笃是著名策展人和评论家,《今日先锋》“艺术”栏目主持,注重于艺术理论的整体学术思考;来自韩国的李圆一(Wonil Rhee)也是一位策展人,同时是2006年汉城双年展“媒体城市”的艺术总监,他注重于媒体美学与城市互动的探索;美籍华人林书民是纽约科技学院艺术系研究所副教授,同时专研催眠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多年从事科技媒体的艺术创作,并策划展览及经常发表文章和演讲,在学术上注重于新高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来自英国的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是伯明瀚Ikon美术馆馆长,作为2006上海双年展团队策展人,他注重于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扩张和渗透。助理策展人肖小兰女士,则注重于女性角度体现时尚的意义。他们共同构建了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的整个学术格局。
至2006年6月,上海双年展组委会共举办了三次策展人会议暨学术委员会会议,最终确定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全部参展艺术家和方案,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一百组艺术家、一百二十多件作品入选。展场方面,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进一步采取向城市机体延伸的展览格局,围绕着“超设计”这一主题展开多角度的呈现。除主展场上海美术馆外,还联合了社会各界力量开发一系列分展馆,包括人民公园、中信泰富、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能显示海派风情的时尚空间,以期发掘上海城市的设计基因,更深地契入城市母体,开发双年展系列活动,增强双年展的社会影响力。其中,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期间,主要有两个相关的外围展览同时召开,分别是位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以及位于中信泰富的“行进”——利物浦第6届双年展。前者作为2006上海双年展的一部分,为专业界的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共同思考平台,使得当代大学生们有机会参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的讨论,进而扩展到对设计艺术自身发展的思索上来。同时,从设计角度理解艺术,从艺术角度认识设计。而后者则是一批来自上海的姐妹城市利物浦的艺术家在双年展期间对此次“超设计”主题的回应。主办方希望以这种形式促进两个城市之间的视觉艺术对话与交流。此外,上海双年展搭建起一系列供公众参与的平台,如“创意设计制作”,以及在展场中设计制作一个互动装置(信箱),将邮局传递信件的地理概念延伸为“时空邮局”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上海双年展与光州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携手举办“亚洲双年展之旅”的活动,共享组织、宣传、营销和VIP服务等项目的优势。
2006年上海双年展继续与各媒体单位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其中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东方早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作为此次展览的媒体伙伴单位,对展览全程给予了持续的关注,第一财经《头脑风暴》、东方卫视、艺术当代、艺术世界、艺术新闻、读书、新民周刊、美术报、典藏、外滩画报、VISION青年视觉、新闻午报、新闻晚报、意大利设计、上海日报、上海电视周报、当代美术家、Rodeo、支部生活、经济观察报、炫色、HI艺术、湖南卫视、上海中学生报、亚太艺术杂志、中央电视台数字书画频道、Royal Academy of Arts Magazine、Art Map、Art it、LTB Media等媒体以及新浪网、腾讯网、东方网、视觉中国、雅昌艺术网、市民信箱、中国艺术品网、上海美术教育网等网络媒体都对于此次展览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与报道。
通过之前五届上海双年展的努力,双年展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而2006年上海双年展则进一步加深展览与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延伸展览格局,拓展展览形式,进一步发展其发掘上海的文化基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完成艺术交流、文化沟通的多重使命,具体地实践了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和国际性,以世界当代艺术为媒介,以展览为平台奉献一场视觉与创意的盛宴,以上海为舞台营造一个艺术与文化的节日,同时也为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宣传、展示窗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