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政治仅只是一种技艺的话,那么历史归根是人性的,而非政治的。
影片《再见,列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柏林墙倒塌的前后。
故事围绕双重谎言展开。正巧路过的母亲看到在街头示威游行的儿子阿历克斯遭警察追打时,突发心肌梗塞,在病床上昏迷了8个月。这期间,象征集权和独裁的前民主德国政府被推翻,共产党领袖昂纳克被轰下台,柏林墙倒塌,乌托邦被瓦解,东西德人民含泪相拥,新的德意志民族及统一政治由此重建。8个月后,当母亲醒来时,不知历史已被改变,还以为自己依然身处社会主义的天堂和共产主义的期冀中。谎言也由此缓缓铺陈开来。
为了不让母亲受到政变的刺激,阿历克斯在一间79平米的小屋里再造了民主东德的奇迹,想方设法让母亲安心地活在过去。同时,母亲为了缓解子女将来可能背负父亲叛国罪名的压力,不断编织谎言来掩盖子女面前的父亲形象,硬生生将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和共产主义信仰。母亲说谎只是为了换取子女的安全成长,儿子的欺骗也只是为了保护母亲濒危的心脏。有一天,恍恍惚惚中出走的母亲看到了纳粹标志、性器官的涂鸦,还有象征资本的跑车,广告牌……但刹那间,当太阳照耀下的列宁半身塑像从空中掠过时,母亲却一片茫然。面对伟大导师的“召唤”,她突然不知所措。时间被定格,真实幻化为谎言。最终,当烟花载着母亲的骨灰在空中释放灿烂时,或许她依然不知伟大的导师已然远离,柏林墙已然倒塌,历史也早已终结。
这是2003年的影片,值此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再次观看,别具意味和感念。谁都知道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资本和自由主义的胜利。不管是对于德国,还是对于美苏,这不仅只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资本帝国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而且,东欧剧变也好,冷战的结束也罢,这些显然不单是东西德和美苏及其之间的纠纷,它实已渗透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然而,事实远比理论或概念复杂得多。在一个整体化、抽象化的政治概括背后,隐含的往往是个体不同的认同和自觉。这样一种认同或许与政治无关,或许只是一种人性层面上的自然反应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柏林墙的倒塌,重要的不是盲目、教条地欢呼自由民主的胜利,而更应诉诸于历史的复杂性及其内在的多歧性的发现和揭示;重要的也不是重塑一个新的神话或再造一个宗教,相反,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反而更应诉诸于更为深切的自省和检讨。
殊不知,后柏林墙时代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这并非只是因为资本带来的艺术市场的繁荣,事实上在这背后隐含着更多复杂的面向,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同于今日之德国、俄罗斯的——“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已经充满了分歧和张力。社会与资本,个人与集体,权利与权力,民族与国家,自由与民主,等等之间,历史的多歧性就这样渗透并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自然地成为“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青春残酷”及“卡通一代”不断生长的土壤。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都是在政治或意识形态统驭下的反省,在此背后,人及人性的一面被抽空了。易言之,当政治、经济作为本质或立基点的时候,实际上其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一个障碍,从而阻隔了切进我们生命本身的道路。其实,作为个体的人,不仅是政治的,归根还是一个鲜活的、丰富的、伦理的生命体。这就意味着,今日当代艺术的问题不是如何启蒙,也不是如何反启蒙,不是如何被权力,也不是如何反权力,而是如何去启蒙化,如何去权力化,如何回到人及其生命本身。在这样一个政治的时代里,我们自觉的是人性,而非政治。
诚如前面所言,纪念柏林墙的倒塌不是欢庆某个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如何重新反思这一胜利。当然,反思并非是颠覆这个胜利,甚而回到从前。不是的,纪念它,只是为了重新进入历史,进入其多歧的内在织体。事实上,《再见,列宁》业已告诉我们,柏林墙倒塌或许终结了政治的历史,但人性的历史并未终结。人性是永恒的。在人性的面前,政治是卑微的,意识形态是虚无的。如果说共产主义是想象的乌托邦的话,那么自由民主又何尝不是一种谎言呢?——不管是柏拉图所谓的高贵,还是尼采所谓的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