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够和诸多前辈、老师一起参加这个年会,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谈谈跟我们这代人有关的东西,就是一个最近比较火的词叫“80后”,似乎这个词现在已经被妖魔化了,专门指的是打游戏、狂欢式生活的一群人,好像他们就是80后。实际上他们是被市场和媒体所催生的一代,而且这两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以至于我后来都觉得80后仿佛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觉得自己既不打游戏也不玩动漫是不是有点不正常?然而,经过调查下面的同龄人,实际上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和批评并不完全是那样的。但为什么会出现80后的概念?它为什么会变成如此耀眼的一个词?媒体和市场的塑造实在太厉害,没有办法,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今天上午皮道坚老师讲到现实主义的问题,这和80后同样相关。我想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什么我们最早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现代艺术流派是超现实主义?为什么90年代初期风靡神州的波普和玩世,一直到今天所谓的70后、80后、卡通一带都实际上是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的?80后新艺术与之前的艺术在方法上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现实主义的幽灵一直在游荡。
对于艺术批评,可能我们早期是庸俗的社会学方法,后来大家都在批判。去年深圳青年批评家论坛主题叫社会学转向,与之前的批评方法区别在哪里?虽然我们以前也讨论过弗洛伊德等心理学方法,讨论弗莱、克莱夫.贝尔、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方法,但都是在理论层面上,它们从来未进入过中国的批评实践。因此,所谓方法问题其实也是从庸俗的社会学直接到重提社会学,与现实主义相似,这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脉络,我们称之为“转向”的事实从来未曾发生过。
我想作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甚至是六十年代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个体之间差异甚微。然后对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则可能不再有效,他们同代人之间的差异,甚至远远大于他们与父辈之间的差异。现在最新的中国首富是一个26岁的姑娘,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遗产,她是80后,一个民工子女可能也是80后,但他们之间该有多大的差异?我想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和自己子女之间的差异,所以认同了自己与70后和80后之间的差距,但并不清楚自己子女同代人之间的差异。所以这就变成了很有意思的事,上一辈人会认同这个概念,同辈人会驳斥这个概念。
如果80后真正都是打游戏、狂欢式生活的一代,试想,我们未来的艺术批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同样,我们回来看看我们的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从时间上看的话,80后是我们最新的当代艺术,然而,这样的当代艺术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