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雕塑艺术的本质 美国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以普通的椅子举例说,“数千年来,人们制作了无数的椅子,可是你总能在其中任意挑出一张来……根据它的形式,追溯它的时代和人民,这张椅子对其时代与人民的精神表现得越真实,则它越具有促进其时代文化的那种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形式越多,则文化的表现能力越强。”我想制作椅子尚且如此,那么搞城市雕塑设计就更不用说了。城市是一个具大的综合体,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等差异,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城市,它们独具一格,为世人所共识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可以极大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的城市艺术设计存在并且代表着城市的精神生态,而这些城市艺术设计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这个概念由刘开渠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中国特有的、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在国外一般用“户外雕塑”这个概念,与室内雕塑相对应,但户外雕塑不限于城市雕塑,比城雕的范畴要大。城雕的建造地点仅限于城市,特别强调雕塑跟着城市走,题材与城市更贴近,强调城雕与城市广场、街区、楼房、绿化等各种因素相协调,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所以有人将城雕称作“城市的眼睛”。
它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二、对当今城市雕塑的思考 城市雕塑在我国,近年来是发展迅猛,然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很多观众和专家纷纷反映:现在的城雕,既看不懂也不美。城市雕塑该如何来满足人们的审美?如何完美地体现城市的人文色彩与文化积淀呢?如何走向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使我们必须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
首先,谈城市雕塑的发展,我们无法离开城市的人文内涵、城市的精神形态的讨论。现代城市人面临着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多方面的生态失衡。人类创造的远离自然的城市人工环境,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简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严重侵扰了人的健康心态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园,人不能够全面发展,处于一种精神生态失衡状态。这些都迫使人类必须转向一种对生命的新态度,这就是生态观。人们常常把生态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等同,事实上生态观念比绿色观念、环保观念和可持续观念更宽泛,后者主要指在自然、社会领域,而生态观除此之外,还发生在精神领域。因此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环境相互协调。城市雕塑不仅仅局限于雕塑的本体概念,它还必须合乎当代公共艺术在创造城市文化生态方面的要求。例如,城市雕塑应该与所在的城市具有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亲和性,实现作品与公众的一种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以凸显城市雕塑主动介入、积极影响城市文化生态的属性。举世闻名的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对于无数来到美国的移民来说,它是自由的象征、摆脱旧世界的专制与压迫的象征。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从唐代诗歌、书法、茶道、医药等领域中选定了李白、杜甫、陆羽、王维、韩愈、怀素、僧一行、孙思邈八个精英人物形象为主题,创作的一组人物雕塑,反映“大唐盛世”的空前繁荣和进步的景象。
其次,谈城市雕塑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元素——雕塑的材料。每个历史时期的材料发现和使用,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时代的发展对雕塑的材料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雕塑的发展也是向材料提出更多可能性的挑战,对于传统材料的使用在于观念的更新,对于新材料的使用在于怎样把握和表达。由于方法和认识论的拓展,雕塑已和其他相关边沿融合,变得非常模糊,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建筑概念已经延伸为,不仅仅满足外表的美观,出现了现在所谓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重新利用废旧建筑的概念。雕塑艺术的发展也不应例外,应该引入生态材料、绿色材料、重新利用废旧材料等等。20世纪,雕塑正以开放的姿态向广泛的领域开放,面对这一变化我们应以开放的思想接受新的可能。在雕塑的材料方面,传统材料的表现是有限的,我们就应该拓宽我们对材料的认识,用开放的思想迎接丰富现代的雕塑景观内容,使我们的环境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城市雕塑要可持续发展,现在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十分时髦,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最早是在建筑设计中提出,但在城市雕塑作品中还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有许多城市雕塑作品为迎合领导或赶工期粗制滥造,如最常见的在许多城市广场中心为一尺度巨大的不锈钢雕塑,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不能反映任何历史、文脉和精神。还有一些城市经常出现一些面带微笑的少女人物的雕塑,没有任何可识别性,少女的表情也不生动。这些作品并不能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也不存在艺术价值。相反,还会起到副作用,所以很短时间就会因领导换届或不合时宜被拆除。这样就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雕塑要有生命力就要集中地显示审美文化,传扬人文历史、反映市民心声等方面。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要有品位有层次。 三、未来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 人类历史早期的雕塑存在于山野、自然中的祭祀场所,由于人类和自然还没有完全分离,所以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当雕塑艺术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纯粹的时候,它离自然越来越远,特别是所谓“架上雕塑”的概念出现以后,它成为可以脱离户外环境和空间的一种艺术样式,放置在艺术家的工作室,放置在展厅里,它和自然的联系就割断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开始回到自然,同时雕塑家也开始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走向自然生态,成为中外雕塑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在浙江玉环大鹿岛、在福建崇武海滨利用天然的海边礁石,因势象形,稍加雕凿,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海洋生物雕塑;还有许多雕塑家利用自然废弃材料进行雕塑创作,体现了新的艺术观。从国际上看,生态艺术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雕塑成为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手段。表现走向自然生态是雕塑艺术的发展趋向,也是人类开始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表现。对自然的回归,为雕塑艺术增添了新的发展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雕塑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第一、城市雕塑的精神生态观,应该贯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新的时代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雕塑家应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加强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城市雕塑艺术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布鲁塞尔市的标志性雕塑,“撒尿小孩”建成已经300多年了,它的成功取决于城市地理场所与其主体功能的历史文化成果。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的象征,大雁塔是唐长安的象征等等例子举不胜数。它们存在并被世人认同的原因是它们都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或体现城市精神。
第二、材料在城市雕塑自然生态观中的体现,历史每次对材料的变革和新材料的应用都将雕塑的发展向前推进一大步,当今由于人文主义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新认识,新的观念得以显现,雕塑的材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材质和质地是雕塑艺术的载体,雕塑的一个很突出的特性就是艺术和材料合一,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对雕塑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生态雕塑具体表现为在材料上选用上及对资源材料紧凑合理运用的态度,充分体现生态观念,返璞归真,运用无污染材料,保持它的宜人性,旨在创造一种接近天然的、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
例如选用绿色植物,它最环保不污染环境,而且形、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最大的特征之一。植物可以满足雕塑材料一年四季变化的需要,植物的生长会使雕塑的造型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植物四季的颜色不同也会使雕塑的色彩千变万化。还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废旧材料的重新利用上,使用日常被抛弃的、不和谐的物体做素材,这应归功于达达主义和超写实主义的丰富遗产。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里,一组残破的机器零件,被保留下来放在整洁的草坪上。这组工业的废弃物同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更多的留下了人类历史的足迹。此种雕塑对环境的选择性很强,如果放在杂乱的地方它就是一堆垃圾。放在整齐的草坪上,以整洁的建筑为背景,就构成了别致的景观,丰富了审美的多样性。还有光雕只需具有发光设备和发光程序,不耗费任何材料,不受地点限制,是一种灵活的雕塑表现形式。符合公众、社会对现代环境雕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要求的满足,并且一点也不污染环境。
第三、城市雕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又是一种强迫观众不能回避地去接受、去欣赏的“公共艺术”,为了使城市雕塑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城市雕塑的整体环境设计水平,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城市雕塑设计师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改变城市雕塑设计实施的决策层面上不合时代的状况,如行政领导决定的工作方式、无统一的艺术指导和约束机制的局面、雕塑市场上作坊式的制作方式、操作过程中投资者的决定权过大等。国家需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与领导,如果任其自流,后果将不堪设想。马克斯说:“好的雕塑是带有体温的,一件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让观众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率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科技、工艺、材料施工管理等方面日趋完善,城市雕塑在环境中存活最永久的方式就是要有精神生态、绿色生态,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实施过程中设计师应同广大群众更默契的沟通,这样才能使设计协调,施工尽善尽美,做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来挽救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建设。我们应努力创建一种现代的但又是中国的城市雕塑设计风格,同时还要寻找城市雕塑设计与城市精神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发展一种源自地域性的设计途径,与它的自然背景、历史渊源及当地人的风格习惯结合。
(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论文选刊) 参考文献: 1刘骥林.环境雕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 2孙振华.雕塑空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 3邓乐.开放的雕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8 4陈志华.北窗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6 5 王紫雯,蔡春.城市景观的场所特征分析及保护研究.建筑学报,2006.3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7 张建,宛素春,李海琳.地域、文化、自然.建筑学报,2006.5 8仲德昆,史永高.地域性与建长之“灵韵”.建筑学报,2006.5 (张晓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