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文化拾荒者”之称的收藏家赵庆伟,收藏的范围非常广泛,各类手稿、油画、老照片和电影胶片等老物件随处可见。而在众多藏品中,赵庆伟对那一张张略微泛黄的老照片可谓情有独钟。“我收藏老照片也有十几年了,现在大概已有四五十万张,不管是清代的还是现代的照片,我都一直在尽我所能来收藏。”赵庆伟说。
赵庆伟认为,一张老照片就像是一本好书、一幅画,可以真实地记录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众所周知,人民大会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建筑之一。有一段时间电视台要拍一个展现人民大会堂修建过程的专题片,听说赵庆伟保留了当时的影像资料后便闻声赶来。几百张老照片、4册高清晰底板、4个文件夹档案以及大量记载当时建造过程的书籍,当制片方看到这些罕见的资料展现在眼前时,着实被震撼了。赵庆伟说,这些老照片和档案是从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业部、北京市第一建筑总公司和北京市建筑机械总公司四个不同的单位收集来的,都是当时被遗弃的物品,他买来打开整理后才发现,里面夹杂着大量珍贵的影像文献。
“我一向很看重家庭照,家庭是最基本的元素,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除了官方拍摄的照片外,赵庆伟还收藏了大量老百姓的家庭照片,他将其称为“民窑”。赵庆伟认为,即便是普通的家庭照,如果积累了某一时期大量的影像,就足以反映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小人物的生活可以真实地展现当时的社会面貌,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读到其背后的故事。以此看来,老照片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赵庆伟看来,收藏并不是就意味着古老,它可以变得“时尚化”、“细节化”。现在的艺术形式非常多,其中很多最初都来源于影像,故老照片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很多有趣味性的衍生价值,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聊到这里的时候,他也提到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如果有机会,我想把我收藏的跨度百年的老照片合成为一部电影,让画面人物动起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展现历史。”如此一来,老照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人们轻松地融入其中,在影像中探寻历史,也怀念曾经的岁月。
赵庆伟说,他现在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建立一个照片博物馆,集中展览这些老照片:“我现在要把影像从众多的藏品中剥离出来,多花些精力系统地进行整理,作好前期筹备,有了清晰的目标也就有动力了”。现今保存历史和传承记忆,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抢救性工程。他也表示,收藏不仅要娱乐自己,还要分享给大众,而最高的境界则是能够服务于社会,丰富国家的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