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被遮蔽的身体――论中国画与“身体”的关系
                            
日期: 2008/8/19 9:51:01    作者:孙振华     来源: 互联网    

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

――维特根斯坦

"身体"在传统中国画中是被遮蔽的。

当我们说传统中国画的"身体"被遮蔽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画里没有"人物"。(1)中国画里面有"人物",但是这些"人物"没有完整的身体。

中国的道家强调自然的身体,它把身体看作是自然的规定,让身体返回自然,这是道家哲学的精义。《庄子·田子方》里,记载了一个解衣盘礴的故事:"宋元君将图画,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君曰:可矣,此真画者也。"这个故事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位后至者裸体而坐的行为,体现了道家对人的自然身体所持有的达观态度,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在后世一直被视为象征,象征一种放达不羁的艺术精神。

这种精神应该为历代画家所向往。清代画家恽寿平曾解释说:"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然而,内心狂放并不等于绘画题材,在中国人物画长廊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庄子所推崇的那种"解衣盘礴"的自然的身体。

作为中国人物画伦理基础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不讲自然的身体,它强调的是身体的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

孔子讲,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弃也,他紧紧将身体的问题和"孝"联系在一起,个体身体的意义在于孝的实现。

孟子讲"杀身取义",在身与义的取舍中,身体是必然牺牲的对象。孟子还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孟子看来,高尚的人格精神与肉体是对立的,要培养这种人格,其前提就是对肉体进行必须的惩罚和折磨,在孟子看来,肉体是精神的天敌。

当儒家对身体做出种种礼仪、法度、道德的规定时,它忽略了身体的自身特性。自然的身体是个性的、差异的、感性的、充满无限欲望的。所以,儒家所规定的那种"社会的身体"、"政治的身体"还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身体,因为它不是完整的,而是分裂的;它失去了身体自身的统一性和有机性,失去了身体的自然、物质的基础。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意义便是兴衰鉴戒,褒功挞意,维护礼教,这一点从中国众多的画论、画史对于人物画的记载和评述中,看得非常明显: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牖,有尧舜之言,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孔子家语·观周》)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洁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图画也。"(三国·曹植《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图绘画者,莫不明戒劝,著升沉,千载寂寥,批图可鉴。"(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小引》)

"及吴魏晋宋,世多奇人;皆心目相授,画道始兴。其于忠烈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来者。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默匠仪形。其余风化幽微,感而遂至;飞游腾窜,验之目前,皆可图画。"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序》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

"古人画,皆指事为之,使观者可法可戒。"(明·顾炎武《日知录》)

"古画多圣贤与贞妃烈妇事迹,可以补世道者;后世始流为山水禽鱼草木之类,而古意荡然。"(明·吴宽《瓠翁家藏集》)

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画论、画史中曾经存在过的人物画的标题,就可以想见这些人物画的具体内容:《讲学图》、《孔子问礼图》、《封禅图》、《帝舜娥皇女英图》、《禹治水图》、《烈女仁智图》、《勋贤图》、《屈原渔夫图》、《卞庄刺虎图》、《汉武射蛟图》、《穆天子宴瑶池图》、《尧民击壤图》……等等。

这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他们与感性的身体是分离的,他们是符号、是标识、是概念,而不是身心统一、灵肉一体的"身体"。

在中国画的历史上,存在两套对于中国画认识和品鉴的话语体系,一套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强调社会功利的泛道德话语,另外还有一套则是充满了身体意味的话语。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家和理论家无疑是有着细腻的身体感受的,在中国的传统画学中,这一套与身体感受和身体活动密切相关的术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这套话语使得传统的中国绘画理论带有感悟式的,体质性的特点,它通过富有身体感受的术语,唤起人的身体体验,引发人们对于绘画创作和欣赏的感悟。

一些术语作用于身体的内感觉,或者唤起内心视像,例如:"气韵"、"气势"、"渴笔"、"火气"、"草气"、"凝想形物"、"舍形而悦影"、"板、刻、结"、"胸中之竹"……等等。

一些绘画术语作用于身体的外感觉,即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风骨"、"血肉"、"没骨"、"清浊"、"干笔"、"湿笔"、"枯笔"、"焦笔"、"甜"、"涩""春蚕吐丝"、"眼中之竹"、……等等。

一些绘画术语作用于身体性的行为,即身体的活动,例如:"飞动"、"颤笔"、"披麻皴"、"斧劈皴"、"泥里拔钉皴"、"身即山川而取之"、"曰活曰脱"、"手中之竹"……等等。

这些充满了身体意味的话语,充分描述了绘画主体的丰富的身体感受和身体活动,这说明中国画家和理论家并不缺乏身体体验,并不是不了解身体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它们最终都没有转化成为作为中国画表现对象的"身体"。中国画作品中的"身体",远远没有这些术语描述那样丰富和生动,它们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画的感性的,充满了欲望渴求的对象。

语言和图像的分裂在中国画身体问题上是显而易见的。

画家和理论家在运用这些充满身体色彩的语言的时候,只是一般性的,整体性的叙述,而不是个别性的针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画家的身体性的感悟并没有转化为面对对象的具体的创作活动。中国画在谈到它的功能、目的、价值的时候,"人品"、"胸襟"、"怀抱"、"情操"等一系列泛道德化的话语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具有身体感受意味的话语没有进入到具体的身体审美的图像层面。在中国画的文化逻辑中,作为表现对象的身体是被设定好了的,是被给予、被规定的。

身体的观念化,是中国画的特点。

作为中国画的表现对象,人的形象总是屈从于特定的政治、伦理、宗教、性别的观念,成为体现这种观念相匹配的方式。

观念的制约,使感性自然的身体缺席,传统人物画中,裸露的身体本身始终没有挣脱观念的束缚,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观念的制约,还使得画家对人物的表现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等级观念和秩序。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尽管反映了每个帝王的外貌区别和心理差异,但是人物比例上,不管帝王的身高多少,他在比例上永远要大于随从,这是社会的等级观念所决定的。"主大仆小"这种对构图位置,体量大小的规定,在《步辇图》、《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里都看得十分清楚,主人的从容自若,随从的恭敬小心;主人的支配性的力量,随从被支配的地位形成了人物图像关系的定势。中国绘画中的身体政治,在图像中的人物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身体的风格化,是中国画人物的另一个特点。

从中国画获得审美自觉开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方面的名家有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人。唐人张怀瓘的评论是: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这种评价显然是就他们的风格而言的;身体风格化的结果,忽略了个体对象在身体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谓"秀骨清象"、"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说法;所谓"疏体"、"密体"的说法;都可以看出,个人样式,个人风格是评价中国画家成就的重要指标,一个画家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能成为一个风格化的画家。

风格化对身体最大的遮蔽是,风格成为主体,人物服从样式,服从画家的个人语言,服从于某种时代风格。在《捣练图》、《簪花仕女图》里,我们看到的是制式基本一致的"胖姑娘";在梁楷的《六祖截竹图》中,我们看到画家用画竹子、画树的"减笔"来画人;在陈洪绶的一些人物画中,画家用画嶙峋怪石的笔法来画佝偻扭曲人物;潘天寿笔下的秃头僧人,使用的则是用来画山的办法……。在这种时候,人物的形体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人物成为表现画家风格的一种方式。

身体的符号化,也是中国画人物的一个特点。它使人物成为一种象征的语言。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中所说:"帝皇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即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人物都有其大致的性格、外貌的规定,他们的身体成为某种形式符号和象征语言。为了表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所刻画的人物,通过仪态和神情显示出她是善良端庄,忠于职守的女官代表;一旦他在《洛神赋图卷》中为了表现浪漫爱情的时候,他可以让洛神飘飘若仙,翱翔于云雾缭绕之间。身体一旦成为符号,身体的意义成为符号的意义,被遮蔽的仍然是身体本身。

当中国文人画家忽略人的自然感性的身体的时候,将中国画的人物和中国传统雕塑的人物相比,与民间绘画、少数民族绘画中的某些人物形象相比,,那些作为工匠在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人们,和底层的人们,在对人的身体的感受和表达方面,则要敏锐与活泼的多。

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的西秦佛像,薄衣透体的形象,大胆地将身体的轮廓与衣饰的关系表现出来;敦煌莫高窟第437窟的佛苦修像,直接塑造出佛陀胸部的根根清晰可见的肋骨,用身体的语言,将佛陀苦修的情形呈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半裸的唐代彩塑菩萨,虽然只是一尊残躯,但是它却是中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人体,它所传达出来的女性躯体的魅力让观众为之赞叹;敦煌第45窟呈S形的唐代彩塑菩萨,将女性身体的妩媚和娇柔不加掩饰的表现出来……。

在民间和少数民族绘画方面也有许多体现了身体自身美感的佳作:新疆和田县丹丹乌里克废寺里,用线勾勒出来的吉祥天女的裸体,在表现宗教主题的同时,无疑也传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美的感受和爱慕;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男人力量美的身体(金刚、力士)以及体现女性美的身体(菩萨、伎乐天)等;在中国寺观壁画中,出自民间画工的之手的人物形象,也在表现特定的宗教题材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对于身体那种自然的,感性的美在壁画中呈现出来,例如山西省稷山县兴化寺中院南壁的供养菩萨,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北壁西侧的奉宝玉女等等,她们并不是裸体,但是,将她们的形象和当时文人笔下的女性形象相比,就明显可以看出画工在创作时直接、率直、自然的对待人的身体的态度。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身体是受文化控制的。在艺术的历史中,身体一方面成为被表现的对象,同时,被表现的身体又成为身体观念的载体。身体被表现的历史,演变成为身体的文化史,在艺术与身体的相互对话、相互生成的历史中,身体成为我们解读不同时期艺术和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角度。

在西方艺术的历史上,"身体"观念的转变,成为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换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方艺术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达了关于身体的不同观念,古希腊罗马艺术让"身体"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在大多数的时候,西方古代艺术的身体同样也是被遮蔽的。

总的说来,在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兴起以前,西方艺术的身体被理性所规定。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身体和思想的统一体。在西方的历史中,人常常被描述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产物。肉体是人的动物性,是欲望和冲动;精神则是人的理性,是思想的最高的要素;肉体是邪恶的和肮脏的,精神是美好的和纯洁的;这是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基本原则。

随着现代思想对于传统思想的反叛,身体的意义得到了重新的理解和解释。对身体本身的开掘和发现,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本能,人的感性和欲望的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对于人的种种规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身体在新的历史框架中获得了新的内涵。

尼采说:"要以身体为准绳。……因为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

梅洛·庞蒂认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福柯也说:"在我们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否定了身体的现实状况,而去支持灵魂、意识和幻想。"

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历史,是对身体的全面肯定、表现的历史,是身体解放的历史。身体的出现,使西方艺术经历了下降高度,面向生命的转变。

就中国画而言,中国画在自身发展的逻辑中不具备产生革命性变化的契机,那么,中国画仅仅只是依靠身体题材的引进,内容的扩充,就可以改变它的文化品质,促进它的现代转型吗?

中国画缺乏的是关于身体观念的深入的思考,中国画"身体缺席"并不是题材上,而是观念上,人们对于中国画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始终停留在心灵、精神、文化等宏大叙事的层面;中国画研究的主导语言也是"民族个性"、"文化精神"、"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等宏大的文化话语。中国画缺乏感性的、形而下的、体质性的、直接性的、注重当下生命体验的通道。

身体问题在中国画的历史上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肉身"。

中国画的非身体性是中国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过,"身体"的历史在中国画中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被重新书写的历史。

我们看到,"身体"以及身体的观念与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们相互关系体现为绘画艺术中对待身体、描写身体的不同方式和态度,使身体成为一个象征系统,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的革新中,特别在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人体堂而皇之地成为了中国画经常出现的题材,特别在许多工笔人物画中,人体的表现并不少见。由于并没有经过身体哲学思考,由于缺乏对身体形而上学意义的探求,这些身体仍然是象征性的,唯美的;人的身体所具有的重要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得到释放。

在当下文化的情景中,随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面对这个时代的身体经济、身体文化和身体美学,中国画在身体问题上,仍然没有足够的理论准备。

"新文人画"等一批画家对女性身体的描绘,没有为中国画提供积极的身体观,许多作品仍然延续着传统颓废的,男性霸权的文人士大夫对女性肉体的凝视和把玩,所不同的只是这种把玩由幕后走到了前台。

当中国画一旦置身在一个大的国际文化背景中的时候,"身体的缺席",是中国画的一个令人玩味的特点,同时,"身体的解放"或者也可以成为中国画进一步拓展的可能和方向。

注释:

(1) 本文所说的"中国画"并不是泛指一切"中国的绘画"(并不包括诸如:中国原始绘画、岩画、许多民间和少数民族绘画等),而是指那些占有主流地位,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立体系,具有完整理论的形态和作品系列的中国绘画。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