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报道,中国2009年的关键词是“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席卷而来,各种围绕拆迁的事件也在纷纷上演,其中也不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拆迁是将小群落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大处说是城市化势不可当的进程。但是艺术艺术家的小群落往往混迹于城乡结合部之间,因此拆迁的问题也始终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诸如之前798也曾经一度受到这种“威胁”。而现在深有危机感的则是草场地。拆还是不拆?什么时候拆?这些充满困惑,一时间又无从解答的问题成了草场地谈论的热点。“拆”一度像“狼来了”一样的叫嚣让人逐渐具有了免疫力,他们不再如初闻之下那样轻易陷入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尽管大家心里清楚,实际的威胁并不是不存在,尤其是北皋已经明确下了通知,但是他们逐渐调整了心态,重新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事情。
这次我走访了一些画廊,主要是希望了解,他们对于草场地的真实看法,以及拆迁,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回应。
选择草场地,他们说不后悔
在和各个画廊交谈的时候,90%的人对于选择草场地表示基本满意。与798的活跃喧闹相比,处于闹市一隅的草场地则显得低调而安静。798的喧闹的人群组成显得非常复杂,包罗了艺术的爱好者,观光团的游客,猎奇者,还有那一部分主要的专业艺术人士。相比较而言,来草场地的人会比较集中,专业人员或者藏家。EGG画廊的茹洁就说,我们甚至不希望有那么多人来造访,我们就是希望能够安安静静地做一些艺术的事情。
这里的画廊长短不一,有最早进驻来的紫禁轩,也哟刚进驻一年多的EGG 画廊,他们选择草场地有多种原因,在进驻之前当然也都考察过其他多处地方,一是看重这里环境安静,他们认为画廊虽然是一个本质上开放性的机构,但是也并不是无条件的开放,反而那种闹市区并不见得对画廊的发展带来什么有利条件。他们的心态普遍比较淡定和平和。可能也与这些画廊本身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画廊有国外背景的很多,即使是本土的画廊也大都有自己固定的藏家。所以在经营理念上,他们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心浮气躁,短线模式的冒进。另一方面,则是像麦勒画廊这些大的画廊的进驻本身具有说服力,此外艾未未、叶永青等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工作室的进驻,也吸引着一些刚起步的新画廊的注意,也正是处于这种良性的循环,草场地也在自己的品牌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有一个方面则是因为看重艾未未设计的场地。不管是何种原因,他们表示,对于选择草场地作为画廊的驻地基本能够满意。草场地能够为画廊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利的条件。
拆迁风声日紧,何去何从?
从今年的7月份,拆迁的风声就在草场地弥漫,而且,似乎这一次真的要动真格的了。各个画廊也在召开一些会议来应对,但是据说他们在会上也分成了几个派别,大家普遍的态度还是比较悲观。如果草场地真的在国家计划的范围之内,那么除了执行之外还能有什么选择?但是考虑到草场地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拆了以后能干什么?只要拆迁那纸公文还没有接到,那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在走访过程中,他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介入到草场地拆迁事件中来,也期待媒体能够呼吁能够将这里保留下来。
传闻中要把草场地拆掉的一个原因是距离798太近了,某些人认为,作为当代艺术的聚集区只有一个798就够了。言外之意则是说草场地纯属重复建设,他的存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必要。但是在798日渐变成一个旅游造访的喧闹之地时,那些真正希望能够安静地“做点事情”的人却是非常需要这样一片地方。他们不表面追求人流量,甚至可以回避那种浮华的繁荣,他们安静地守在这一个一个幽静的小院中,耐心地去寻找艺术家,陪同年轻艺术家一同成长。
此外,大都数画廊都是开发商签的合同,实际的赔偿寥寥无几。令他们感到最惋惜的是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草场地已经初见规模,如果拆掉就有前功尽弃的遗憾。他们恐怕一时间很难再找到一个这样集中的有氛围的地方,而这对于画廊的经营发展又是最重要的事情,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大家和草场地一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面对这种有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可想而之他们的感受。他们在言谈之中也透出了这种无奈,×××画廊的魏先生这样说,我们不奢求政府会有什么政策上的特殊倾斜,只是希望不要赶我们走。毕竟这块地方是大家找到并且慢慢做起来的。
对于画廊的安排,大多数画廊都抱着先做事情的态度,然而有些画廊也未雨绸缪,已经开始考虑和寻找地方,但大多数还在抱着观望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