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报纸电视上成年累月地夸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如何的珍贵无比、数量众多——据说多达150万件,让我感到的更多是遗憾而不是自豪——请问这些文物艺术品到底有多少公开展出过?多少为全国民众尤其是地方民众欣赏过?多少又影响到当代的艺术创作、激发了新的灵感?这种“锁在深宫不见人”和“黄金周里人挤人”的悖谬状态除了故宫的资金、学术、展览空间、保护条件等等客观条件限制,是否也有体制上、思想认识的自我设限造成的饥渴和空白?
作为一个小小参照,我在西班牙的时候看到以马德里为总部的提森•波尼米萨美术馆(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of Art)和南部海滨城市马拉加——毕加索的故乡——正合作把一座老建筑改造成提森美术馆分馆;在法国,卢浮宫、蓬皮杜中心设立分馆的计划也在实施,这里面有两种情况,比如卢浮宫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设计分馆包含商业利益——能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带来近7亿欧元的收入——和文化输入——让法国文化也进去中东——的双重意味,而在他们国内开设分馆则主要是为了让民众方便地分享以前由首都垄断的文化资源。
北京其实和法国的巴黎类似,以首都的便利拥有太多的公共文化资源,相对的,地方省市多数就有点贫瘠。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文化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京的结果,要么是各地民众花费不菲的金钱、时间成本来北京挤在人山人海间瞄一眼,要么就干脆隔绝,不看甚至不知道罢了。
资源集中在国家级文艺机构中,北京的观众、读者有地利之便无可厚非,而出国交流有宣扬中国文化之任务,也在情理之中,但全国其他地方的民众应该有的文化权益却长期受到忽视。这些中央院团、博物馆要么很少去地方展演,要么去展演也多是高价的商业性演出,而缺少那种普及型、公益性的举动。
今天人们常常谈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话题,我想,类似的,也是时候重新标定中央和地方的文化权利边界的时候了,是时候从原来那种注重保存而且垄断性保存的状态更快地向公共服务转型了。
尤其是中央政府管理下的国家级文化机构,无论博物馆、演出团体,都应该重新考虑北京、中国和国际这三大块的位置,考虑盈利性展演和公益性展演的合理划分。中央财政支持的、也就是说是全国纳税人供养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团等等都应该考虑如何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更方便的与地方省市进行分享,类推下去,在一个省内,位于省会城市的省级文化机构也和更低一级的市县形成一个文化分享和分权的正常机制,而不是兴头一来就有个“工程”,过后就了无踪影。
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藏在考虑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探索如何为全国民众更方便的欣赏呢,方式方法很多,比如网站上的虚拟展览是一种方式,但人们更盼望的亲眼看看真迹,这方面真要走出北京,大致也有两种方式:
一是故宫可以考虑在南方和西北设立分馆,这样就可以巡展,把北京展过的展览拿过去继续展出,我想在各地大兴土木的情况下不缺少这样的建筑空间,不论是新修建还是和当地的博物馆合作。
另外一个就是故宫可以考虑和地方省市的机构合作进行更多的巡回展览,回馈国民,其实这并不是难事,把故宫不定期举行的特展可以直接拿去各地巡展,以各地目前的发展水平,多数是可以满足诸如空间、温度、湿度等展览场地硬条件的,唯有一点,珍贵文物的保险费用高昂,这可以由政府的文化基金提供保险担保,然后特别展览的门票种样和地方博物馆、展览馆可以平分等等方式。
当然,这门票本身要订得合理,别又是普通民众无法尝一口的天鹅肉。
|